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经典语录 >

二月二,龙抬头,11首古诗话尽无限春光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4 10:45:59    

农历二月二日在民间俗称“龙抬头”,又称春耕节、龙头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踏青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民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由此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或可以追溯民间传说和农耕文化两个角度。

一是民间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第二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发现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

玉帝看见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人们就爆玉米花,或者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是早在远古时期,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其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到了周武王时期,更是纳入国策,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俗称为“农头节”。

二是农耕文化。

“龙抬头”源于上古时人们对星象运行的认识,以及与农耕文化相关的自然天象崇拜。

这里的“龙”其实不是传说中的龙,而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

上古时代人们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而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

东方7个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苍龙七宿冬季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而仲春开始则从东方地平线出现,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苍龙七宿的变化位置刚好与降雨相互对应,“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所以,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所以,“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象征祥瑞。

“龙抬头”,各地风俗各异,但都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寓意。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一天民间饮食也多以“龙”为名。

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 吃馄饨叫“吃龙眼”,吃春饼叫“吃龙鳞”, 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扶龙须”,吃麻花为“啃龙骨”,吃油炸糕是“吃龙胆”,而吃猪头则就是“吃龙头”了,是不是很有趣?

最有代表性的风俗,则是以下四种:

1、剃龙头:

民间有“正月不理发”的说法。而到了二月二,则有“剃龙头”的习俗,又叫“剃喜头”,有鸿运当头、福星高照的寓意。

特别是男孩,二月二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能带来吉祥好运、出人头地。

2、开笔礼: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为借龙抬头之吉兆,过去人们在二月二这天,要为小孩举行“开笔礼”,私塾先生也多在这一天广收学生,谓之“占鳌头”。

3、打灰囤:

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将草木灰,沿着自家房子外围墙根密密的撒一圈,因为灰线又细又长形似龙,所以叫做“撒灰引龙”,寓意把象征吉祥的龙请到家里。

其实这也是一种驱毒活动。俗话说:“惊蛰过,百虫苏。”惊蛰以后,蛇蝎、蚰蜒、草鞋底、老鼠等虫物伺机出动,撒上草木灰,可熏虫辟邪。

4、踏青:

《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礼制。

宋朝时,“二月二”又叫“花朝节”,即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

而到元朝时,就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沿途采摘时蔬,称为“ 挑菜”,有“迎富”之意。

二月二,龙抬头,又是一年好光景。风和日丽,春暖花开,古时的文人雅士们,又怎会辜负此情此景。

何不一起来欣赏几首二月二的春日诗,共享春光乍泄之美。

1、《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圭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捲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赏析:

田园风光无限好,那一片雨后的薄雾映着朝霞,远处的山峦衬着舒卷的白云。

柳枝上的黄鹂婉转,屋檐下的飞燕私语,似乎都在传递着春情。

但,还有什么比得上牧童的笛声悠扬呢?这纯净的乐与真。

2、《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赏析:

和煦的东风拂过江面,旭日融和着笙声,带来春回大地的暖意。

蜂蝶乱舞,掩饰不住满怀的喜悦;绿柳映春,告白春天的来临。

可是,这明媚的春日,却难掩诗人心中的失落与凄苦。

也许,还是夜来的风雨,才能一一解读……

3、《丙辰二月二日喜晴》

宋·释行海

其一

十分花气醉春情,拂晓先闻百舌声。

白玉摇鞭芳草暖,踏青时节雨初晴。

其二

春来处处有花看,一种芳心欲吐难

陌上鹅黄初染柳,不禁烟雨袅轻寒。

其三

残梅一片过晴檐,忽感春风三十三。

旧雁自归江北去,莺花只是恋江南。

赏析:

道不尽春色美景,这其一、其二、其三,又何尝不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柔情。

春花吐香,百鸟齐鸣,陌上初柳,雨后轻寒。

这春风也不解风情啊!

怎能不怜惜梅之零落,任百花争艳,欲诉无言?

大雁为何归去,莺花又为什么眷恋?岂奈何……

4、《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赏析:

二月初二,新雨初晴,初生的菜芽在田间地头冒了出来,嫩绿的色装点着春天的步伐。

那一群穿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和羞涩的笑。

在那个十字码头,他们一字排开徐徐走着,是在低语什么吧。

5、《二月二日作》

宋·强至

江上初逢社燕归,青春二月色犹微。

茸茸屐底草烟合,冉冉樽边花雾飞。

蹭蹬容图双鬓改,苍茫乐事寸心违。

紫丝结鞚谁家子,马跃东风试薄衣。

赏析:

不觉又是燕归时,春色尚浅,但似曾相识。

还是那样的烟与雾,那样的低眉浅笑,那样的恍然如昨不再。

何不归去,趁着东风,春意正起。


6、《二月二日游洛源》

唐·韩琮

旧苑新晴草似苔,人还香在踏青回。

今朝此地成惆怅,已后逢春更莫来。

赏析:

天放晴,草如苔。

踏青归来,曾经的人不在,但那丝香,似乎从未散去,停留在这花苑旧地。

也罢,不过是一片伤心之地,无限惆怅。

纵然春再来,也不再来此伤心之地伴春一游了。

7、《二月二日登楼作》

明·刘基

薄寒疏雨集春愁,愁极难禁独上楼。

何处山中堪采药,几时湖上好乘舟。

衔泥客燕聊想傍,泛水浮萍可自由。

见说兰亭依旧在,于今王谢少风流。

赏析:

初来的春意,还是薄寒疏雨,只泛起一片春愁罢了,尤其是独上西楼,更是看尽春愁。

哪里可以采到好药,哪里又可以乘兴泛舟呢?

低飞的燕在衔泥筑巢,而那无根的浮萍,是自由还是飘荡?

曾经繁盛的兰亭还在,但风流的王羲之却已再无。

这心中的悲伤,又岂是春天的生机可解。

8、《二月二日寄友》

明·韩奕

频年方节两匆匆,往事闲思半梦中。

江郭春寒连夕雨,海棠花信几番风。

萋萋远浦迷芳草,历历青天没断鸿。

怅望思君无限意,扁舟一醉故人同。

赏析:

相聚总是匆匆,但却常来入梦。

春意尚寒,春雨犹细,海棠花信子已尽显风情。

尽管鸿雁不断,怎奈何这思念如芳草连天,只想与君尔尔,一醉方欢。

9、《二月二日龙阳道中作》

清·吴大澄

山村如画里,小市两三家。

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

草沾旗角湿,柳拂帽檐斜。

津吏逢迎熟,行人静不哗。

春天最美的,还得是山村

赏析:

山村里的春光,美得如画一般。

虽然只有寥寥人烟,稀拉集市,但那几担莲藕、一篱黄花,却尽显温情。

草儿沾湿了旗角,柳枝轻拂着帽檐,渡口官吏们如常看着这熟悉的迎来送往,一切都是如此静谧,没有喧哗和争吵。

还有哪里,比得上这山村里的春意。

10、《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赏析:

在南方,每年农历二月,百草生发,人们去郊外挖野菜、制春盘,称为挑菜,所以二月初二也称为“挑菜节”,这是宋代延续下来的风俗。

下雨了,不能出去挑菜,女子心中十分挂念,又在思念中感觉欢喜。

那野菜一定伴着这春雨,更旺盛了吧。

还有那春水辘轳的声音,想着就觉得十分美妙。

11、《二月二日入山看松竹值梅花盛开》

明·谢复

閒因松竹陟嶙峋,松已成阴竹未匀。

好是梅花助诗兴,两株晴雪不胜春。

赏析:

松梅竹菊四君子,岂能不入心?

山中走去,松苍劲,竹挺拔,正感叹间,却惊鸿一瞥。

万绿丛中,那一抹寒梅花开,似隆冬远去的步履,在这春意初上之间,我见犹怜。

二月二,我们怀着小鹿般的雀跃和满怀的怯喜,悄悄对望,看不尽这春色初绽,更道不尽生生不息的张力。

清风、朗月,春花、细雨,还有杨柳树下的你,藏着无限关于过去和未来的记忆。

走向春天,有诗,有风情!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