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俶真训》:经典名言10句,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俶真训》,出自《淮南子》。「俶真训」即说道之实的意思,是《淮南子》关于宇宙起源的训文。

在《俶真训》一文里,作者认为,天地从开始到万物形成分成三个阶段,虽然与科学相违,但在当时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还认为,上古之人「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所以,他们才会天然淳朴,没有争斗不休。
本文选取《俶真训》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
宇宙先起源于天地开辟的时候,
然后,才有未曾有开始的时候,
才有未曾有未曾有开始的时候。
点评:作者认为,从宇宙起源到万物形成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天地开辟;第二阶段,万物萌兆;第三阶段,天地合气。
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
走近它,却不见形体,
倾听它,却没有声音,
抚摸它,却得不到它,
远望它,却没有尽头。
点评:作者认为,在万物存在的宇宙之外,还有一个广大的无物宇宙空间,且广漠深远,无边无际。
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
包裹整个天地,
化育生成万物,
且与大道相通,
精深而又广大,
不能确定边界。
点评:作者认为,大道玄妙莫测,包裹天地,生养万物,精深且广大,永远找不到它的边界。
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
我能达到有无之境,
不能达到无无之境。
点评:「予」即光曜,出自《庄子·知北游》「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
光,虽然听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看得到。所以,光曜说它达到了有无之境。然而,正因为能被看见,光才不能达到无无之境。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休我以死。
大自然,
用它的形体负载我。
用生存来让我劳苦,
又用年老使我安逸,
又用死亡使我安息。
点评:不同于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庄子对生死问题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庄子重生、养生、贵生,且把个体生命的价值看得高于一切。他反对因功利之心而损害生命的种种行为。
正因为庄子重生、养生,他也积极地反思什么是死亡?并认为,人在产生之前,无形无神。后来,在混沌状态中才有了形体和精神。人死了,生命之气便会消失,又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中。

梦为鸟而飞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梦中变成鸟,就会飞翔在天上,
梦中变成鱼,就会沉没深渊中。
点评:作者认为,人做梦时,梦见是鸟,就会飞到天上;梦见是鱼,就会投入深渊。正如在梦中,不知是梦一样。等梦醒来后,这个现实的世界是否还在梦中呢?
水向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泮而为水。
水到了冬天,就会凝结成冰;
冰到了春天,就会消融为水。
点评:作者认为,就如同水到了冬天,会凝结成冰一样。人的形体和精神,是由阴阳二气凝结而成的。
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鱼儿在江湖遨游,就会互相忘记;
人在道术上有成,就会互相忘却。
点评:在作者看来,古代的真人,立于天地的根本处,享受中和之气而逍遥自在。他们不会参与俗事,让外物使自己的天性受辱。

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
大道是有法度条理的,
若能得到大道的根本,
就能够连接千枝万叶。
点评:作者认为,若掌握大道之根本。那么,诸事可理。尊贵的人可以用它下达指令,低下的人可以用它忘记卑贱,困惑的人也能用它解决很难的问题。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等到严寒到来,霜雪降临大地,
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枝繁叶茂。
点评:在作者看来,圣人纵使遇到困境、危险、利害,也不会抛弃道德,就像严寒、霜雪降临的大地上,松柏仍然郁郁葱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