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携手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打造AI赋能思政实践课堂
4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拉开帷幕。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开展“红途智启:AI赋能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组织近百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生借助智能导航,重走长征路,在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


现场仪式
韶关学院副校长田广增,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负责人,韶关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全体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参加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采用“韶院智小樱”智能体协同主持。
活动现场,韶关学院与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签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并揭牌,标志着双方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深度合作正式开启。田广增介绍,学校正全力推进《韶关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2025-2027年)》,并与韶关市教育局共建“韶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思政课程共享、师资共育、资源共享。
此次活动创新打造“实景+实地+实训”教学环境,形成多方合作模式,成为跨学段、跨领域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典范。田广增表示,该模式将逐步复制推广至更多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结构化创作流程与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红色教育的创造性转化,用青年话语讲活红色故事,以科技力量传承精神火种,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破题之道。

田广增讲授思政课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馆史讲述现场
在AI赋能思政实践课堂环节,田广增围绕《承长征精神,启时代新程》主题,从红军长征途经粤北的历史,新时代长征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三个方面进行授课。他通过运用AI数字人李刘山,生动讲述了铜鼓岭阻击战后,村民们英勇救助红军伤员的感人故事。他分享道,红军长征途经粤北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当前国际百年变局与国内发展关键期,新时代的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传承长征精神中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现场教学
此外,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负责人详述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馆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目的与意义。现场教学环节,首次实现“思政课教师+讲解员”协同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东瑶结合智能地图,以《从粤北突围看长征智慧——地理、统战与人心之战》为题授课,深入解析长征战略智慧;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谭慧娴则借助全息投影,以《粤北铜鼓岭的回响,长征的青春接力》为题授课,逼真重现激烈战斗场景。

“AI寻踪”闯关打卡活动
此次活动还设置了“AI寻踪”闯关打卡活动,参与活动的师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林书宇、黄键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粤北突围、铜鼓岭阻击战等历史场景,模拟战略决策。大家纷纷表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学习体验更具互动性与趣味性。

合影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思政课与革命历史的融合,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互动平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多元化发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激励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担责任、砥砺前行。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刘带 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