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昌都市羊肚菌产业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0:49:00    

清晨,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瓦约村还笼罩在薄雾中,26座温室大棚内已蒸腾起繁忙的气息。村民克珠弯着腰,指尖轻轻捏住一朵伞盖饱满、褶皱如羊肚的褐黑色菌菇,刀片精准划过菌柄根部,一朵带着晨露的羊肚菌便滑入箱内。

“这些羊肚菌个头特别大,这种箱子一般只能装5朵,今天要采100多箱新鲜羊肚菌!”他笑着直起腰,挪动脚步继续弯腰向前。身后,整齐的菌箱已堆成小山,货车引擎的轰鸣声里,“昌都羊肚菌·雪域珍品”的标语在高原的凛冽空气中格外醒目。

在这片海拔3100米的土地上,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食药用菌试验基地正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批由本地引种选育出的羊肚菌大规模采收。“每个棚产量预计突破600余斤,按当前市价,这些大棚就是100万元的产值!”基地负责人吴俊英指着菌田说道。

这片10余亩的示范试验基地,正是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近年来推动羊肚菌产业化的缩影。瓦约村作为全市首批五大示范试验基地之一,带动全村300余人次参与羊肚菌的种植,预计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高原“逆袭”:冷资源变热产业

昌都市位于横断山脉腹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平均海拔3500米。这里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空气纯净,为羊肚菌生长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且昌都土壤腐殖质丰富、水源纯净,病虫害风险低,为绿色有机种植提供了天然保障。

近年来,羊肚菌这一珍稀食药用菌逐渐走向大众餐桌。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被称为“菌中黑金”。然而,野生羊肚菌资源有限,人工种植技术门槛高,导致市场长期供不应求。

“昌都市蔬菜淡季长达6个月之久,全市十县一区共有设施蔬菜大棚6764座,由于天气寒冷,10月到次年3月只能种植萝卜、大白菜、小白菜等耐寒蔬菜,但人工成本高、产值低。”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牛继平指着温湿度监测仪解释,“羊肚菌偏偏喜冷凉气候,8-15℃是最佳生长温度。昌都冬季漫长的低温期恰好与羊肚菌的生长周期高度契合。”

依托这一独特优势,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2024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的食药用菌制种厂,积极开展羊肚菌试验示范种植。

羊肚菌对生长环境极为敏感,菌种适应性是人工栽培的核心挑战。昌都市农科所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共同攻克高原食药用菌产业难题,同时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西宁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接,最终筛选培育出适合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种植的“六妹”“七妹”“D6”“G10”等耐寒优质羊肚菌菌种。

走进瓦约村示范试验基地仔细一看,科技的力量渗透每个细节:

——温室大棚顶部的双层遮阳网可多维度调节光照,温湿度检测仪实时监测,湿度不足时滴灌系统立即补水;

——菌田里,本地化改良的“D6”菌种抗逆性强,成活率提升至90%;

——通过覆盖腐殖土、增施有机肥,模拟出阴湿环境,将采收期提前至4-5月,错峰上市利润可喜。

“过去种菌全凭经验,现在通过仪器就能实时了解棚内环境,湿度不足时及时补水,温度过高则打开遮阳网。”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杨昭兵经常穿梭在大棚间,精心呵护这些“致富宝贝”。他表示,通过细化管理的模式,羊肚菌亩产有望达到1200斤,优品率超过80%。

产业链赋能:“小菌菇”书写“大文章”

望着菌田中如繁星密布的羊肚菌,牛继平悬了3年的心终于能稍稍回落,彼时实验室里的场景历历在目:引进菌种在高原模拟环境中接连萎蔫,而运输单显示,每趟冷链车进藏费用竟比菌种本身还贵。

“光营养包一个大棚就得1200个左右,算下来单棚种植成本超万元,要想大规模种植,太难了。”牛继平不甘心,实验室的灯光从此成了不眠的星辰。

经过近3年的摸索,最终通过本土化改良,生产出了自己的菌种和营养包,年产平菇、香菇、木耳、榆黄菇等各类菌种和营养包20余万袋,并研发出“智能控温大棚+菌肥改良”技术。

有了技术的加持,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大力推广种植。建成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卡若镇瓦约村、埃西乡哈拉村、俄洛镇加林村、军分区生产团等5个示范试验基地100余个温室大棚,种植羊肚菌50余亩。

在轩鸿实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将羊肚菌分拣、清洁、烘干。这批产品将贴上“有机认证”标签,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从菌种到餐桌,附加值翻了十多倍。”吴俊英展示着最新研发的菌汤包,包装上哈达纹样与雪山相映成趣。她说,公司已与多家商超和酒店签订购买合同,后期计划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电商直播基地,打造“研-产-销”全链条。

未来蓝图:从“试验田”到“产业高地”

“菌丝发育阶段要保持湿度70%,温度不能超过18℃……”示范试验基地大棚内,边坝县考察团成员蹲在菌田里一边听一边记录着羊肚菌的种植要点。

“一得知这里的羊肚菌大丰收了,便专程过来看看,学习一下种植经验,打算回去后先在草卡镇、边坝镇种6个棚试验一下。”边坝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了现成的指导老师,信心更足了。

在此之前,卡若、察雅、八宿、贡觉、江达、洛隆等县也已派专人前来学习,并尝试种植反季节羊肚菌。不仅是现场观摩学习,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农牧业科技下乡专项行动”,对羊肚菌项目开展定向指导。近年来,全市累计派出专家5000余人次,覆盖全市138个乡镇,惠及群众近20万人次。

随着2025年反季节种植计划的推进,昌都羊肚菌有望实现全年供应,进一步打开北上广深及援藏省市等高端市场。昌都市农业农村局正筹划延伸产业链,开发菌汤包、冻干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并与旅游部门合作推出“菌菇采摘体验游”,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

“羊肚菌不仅是食材,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牛继平表示,未来将在开展食用菌研发和试验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培育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建立食用菌示范基地,加大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让“高原黑金”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当采摘员斯郎生格将最后一箱鲜菌搬上车时,身后的大棚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菌,从零散种植到产业集群,昌都正在用一朵羊肚菌书写高寒地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西藏日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