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飘雪?飞絮,哪里跑!
眼下,北京已进入杨柳飞絮高发期。北京青年报记者4月9日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今年,本市又有一批专治飞絮的“黑科技”投入使用,如能把飞絮“粘”在树上的凝絮剂、能像吸尘器一样拎在手上的“吸絮机”,借助创新研发的新产品,助力杨柳飞絮防治。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榜挂帅”课题团队和北京市科技计划有关团队,目前正在研发杨柳飞絮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场景式应用,科学推进杨柳飞絮综合防治。

高压喷洒凝絮剂减少飞絮飘散
杨柳飞絮是杨柳树种子传播和繁育后代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北京全市范围内,飞絮期一般从4月上旬到5月下旬,持续50天左右。
4月上旬,北京地区的毛白杨最先进入飞絮期,柳絮在杨絮飘飞10天左右开始启动飞舞季。在飞絮期,每天10时至16时为高发时段。
北青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目前全市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精准治理,降低飞絮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努力实现“有絮不成灾、不成害”防治目标。此外,今年本市创新研发的凝絮剂等“黑科技”首次投用,助力杨柳飞絮防治。
9日上午,北青报记者在景泰桥西南角看到,二环辅路上,高大的杨树整齐排布,空气中不时有杨絮飘来。只见一台高压喷水车缓缓驶来,瞄准树冠进行喷雾冲刷。

“今年我们喷洒的不只是水,里面还融入了稀释后的凝絮剂。”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王艳春介绍说,凝絮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制备的水溶液,在现场兑水稀释,再结合高压水枪、雾炮车甚至无人机可均匀喷洒于树冠之上,使杨柳絮在树上黏结、收缩,失去飞行能力,进而减少飞絮危害,起到物理防治效果。

凝絮剂药效持续期长,基本上能持续十天到半个月,它的原理是物理吸附包裹固定。而且凝絮剂为无毒无害、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有机物,在后期经过雨水和光照会自然降解。
目前,凝絮剂已在红领巾公园、北小河公园等地进行了试验,今年将在城六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顺义、密云等地进行大范围推广试验,首都机场高速也将投入使用。
吸絮机快速吸走落地杨柳飞絮
除了凝絮剂,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也是今年首次投用的防治飞絮“神器”。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款黑色长筒状的新设备有些像吸尘器,吸头的另一端有红色网套,可以储存吸附的飞絮。设备拿在手里非常轻便,只有1.4公斤。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车少臣介绍,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是科研人员研发的一种只吸取飞絮而不吸取其他物质的小型机器,具有重量轻、吸取和收集效果好、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点。

“目前道路两侧的柳絮采用清扫车喷水方式清理,但居民区和道路角落需要靠人工清扫。由于柳絮比较轻,很难收集,通过控制飞絮吸收机的风量,可以使其将落地的飞絮及时收集,同时节约用水。”车少臣说,该设备今年将在公园、绿地和部分居民区示范应用。
据设备研发单位绿友集团工程师张红介绍,设备售价仅有五六百元。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设备还可配置不同重量的锂电池,最高可配备重量6公斤、30个工作小时的背负式锂电池包。养护工人使用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可快速吸走落地的杨柳絮,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多方联动打造飞絮治理完整链条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介绍,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榜挂帅”课题团队和北京市科技计划有关团队,正在研发杨柳飞絮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场景式应用。
该项目以不同防治场景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多种前沿技术进行一体化集成,构建适用于核心区、公园、学校及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的应用场景,形成“源头控制、过程干预、末端治理”的完整链条,为杨柳飞絮治理提供灵活适配的解决方案。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园林绿化局与市气象局、市城管委等12个部门协作,将杨柳飞絮防治与安全生产和防火工作、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林地绿地日常养护工作、病虫害防治工作等深度结合,坚持“应湿尽湿,应扫尽扫”,高标准开展杨柳飞絮预报和飞絮综合治理。
今年,本市将突出重点区域防治,重点关注居民区、公园、学校等人流量大、关注度高区域,尤其是长安街沿线,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石景山要加大力度清扫、湿化。同时,突出重点时段防治,强化夜间清扫、上班早高峰前及时对前日积存飞絮进行湿化和清扫;在10时至14时果序开裂飞絮高发时段,加大喷水湿化力度;晚高峰前,再次进行湿化和清扫,降低飞絮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同时随时发现飞絮严重区域,按照30分钟反馈的原则,及时开展湿化清扫。
此外,本市还将不断丰富监测手段、提升监测数据分析能力。利用100处杨柳飞絮专项监测点持续开展杨柳树雌株果序发育动态变化监测,坚持每日组织园林、气象专家进行研判,通过园林、气象等公众平台及时发布杨柳飞絮高发期预报,科学指导行业部门及时准确开展防治,提醒市民科学有效防护。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 | 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格雷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