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半,上圣堂”!上海民俗文化节热闹开场



锣鼓开道,白墙黑瓦的传统民居前,气宇轩昂的金色长龙游弋飞腾;紧随其后,是一溜欢歌笑语的婚庆送嫁队伍,大红花轿登场,三林标布、绣花被、肉皮、崩瓜等当地非遗被挑上嫁妆担,还有“虾兵蟹将”、茶酒担表演……4月12日,农历三月十五,在三林老街上,一场热闹的民俗巡游,将第十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推至高潮。尽管刮着风下着雨,依旧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围观。6岁的灯笼骑在爸爸的肩膀上高高举起手机记录下眼前的景象。“自打她出生,我们每年这个时间点都会带她来‘噶闹忙’!”爸爸说,老祖宗留下的民俗传统,应该好好传承下去。

当天,三林老街化身沉浸式水韵剧场,为市民游客营造水陆联动的多维体验。水面上,有花舫巡游、龙舟竞技。街面上,投壶、猜灯谜令人跃跃欲试。三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小剧场内,编钟奏响江南丝竹千年母曲《老六板》,拉开了专场音乐会的序幕,三林江南丝竹乐团邀请多支上海市首批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团体首次联袂登台,演出《欢乐歌》《行街》等经典曲目,也带来《东滩晨曲》等新曲目。“在江南水乡体验民俗,仿若‘人在画中游’。”为了和活动氛围契合,小唯和小伙伴们特意穿着汉服前来。“我们住在宝山,早上4点钟起床,花了两小时化妆和做发饰,8点半赶到这里。”流连于街巷古韵之间,这群95后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三月半,上圣堂”,是古老的传统。庙会早在明代就有,被文人雅士称为“三林十景”之一。2013年,上海三林塘圣堂庙会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颗民俗文化的明珠,跨越时光长河依旧璀璨。今年的庙会,在三林老街、三林镇崇福道院和前滩公园巷三个点位同时展开,通过打造文商旅融合新场景,助力民俗文化传承传播,也激发城市消费活力。
崇福道院建于宋宣和元年,被赐额“圣堂”,这里的传统祈福仪式是庙会的起源。今年,除传统仪式外,还邀请书画名家现场笔会,并推出庙会表演、文化展览和太极展示等活动。庙会保留节目戏曲专场以沪剧折子戏和综艺专场为主,从4月13日一直演到18日。
旧时,三林塘地区以农业为主,“三月半”庙会为当地乡民买卖农具、农副产品等提供了一个周期性、临时性的集贸空间,同时包含休闲娱乐、饮食场所,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观赏。

今年的庙会延续这一传统,将消费与民俗结合,在前滩公园巷创新构建“文化+消费”融合生态圈,将传统市集升级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民俗体验空间。255米的钱家滩路上,来自江浙沪的60多个商家齐聚一巷。作为浦东首条周末常态化步行街,前滩公园巷自去年开业以来,以“滨江轻质生活目的地”为特色,和相邻的晶耀前滩与前滩休闲公园等共同形成了“Mall+街区+滨江公园”的独特商业形态,正打造“快慢皆宜”的松弛巷式商业街区。上海民俗文化节期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参与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体验别具一格的文创衍生品;三林崩瓜、三林筠绣、海派盘扣、下沙烧卖、高桥松饼、盐仓水晶年糕等非遗美食美物让大家一饱口福;逛累了,还能在“书香上海”流动书房歇息一下,充充电。不同的时间段,还穿插着行及笄之礼、华服演绎等各种民俗文化演艺,提供多重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