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变革时代的精品剧创作如何“突围”?——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9:59:00    

新华社杭州4月29日电(记者郑可意、刘梓漪、刘澈)日前,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在浙江宁波落下帷幕。以“拥抱时代,思变求精”为主题,本次大会吸引500余位行业从业者参会。

图为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发

从传统上星剧到近年来势头强劲的微短剧,观众观剧习惯、市场需求、平台规则都正经历变革。电视剧创作如何更好贴合时代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探索精品化之路?春夏之交,记者走进会场,聆听业内人士的声音。

“创作的铁锹需要再深一些”

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形式的迭代与更新让观众的选择“遍地开花”,因此,创作上的求新求变迫在眉睫。

中国视协编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编剧王小枪在现场给出生动比喻——“一部剧就是一趟列车,在这趟列车上每一节的车厢都可以下功夫。”他认为,无论剧情模式如何变化,优质创作始终依赖于编剧和导演的并肩战斗。

中国视协编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编剧王小枪在会场致辞《给导演的一封信》。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表示,从行业的供给端来看,“精”已经成为剧集发展的趋势。“《繁花》《山花烂漫时》《玫瑰的故事》《三体》《漫长的季节》等精品剧集已经证明:围绕好故事不拘一格做精品,是值得我们全情投入的。”

《2024年中国剧集报告》显示,我国重大题材剧集在构建中国主流叙事话语体系方面逐渐成熟。例如,2024年开播的作品《西北岁月》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赢得了观众、守住了荧屏。

在该作导演董亚春看来,创作者需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细细感受与揣摩人物所处的时代语境、寻找人物的生活细节、体验人物的行为方式、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领略人物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

“创作的铁锹需要再深一些。编剧和导演往人物的内心里多走一层,作品里的人物就能再多立体一面。”王小枪说。

推动长短剧共生共荣

当精品化成为常态,艺术正在走向多元共生。聚焦长剧创作之外,“微短剧”成为本届大会反复出现的热词。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上涨至101分钟,已追平即时通讯;而传统长剧也在回暖,截至2024年12月,长视频用户规模达7.52亿人,大小屏融合互动实现较大增幅。

导演安建表示,回顾中国电视剧史,单本剧、三集剧以及电视连续剧等各篇幅的电视剧作品曾百花齐放。如今市场又将目光再度投向短剧集,释放出全新机遇。

“长短剧良性竞争,既可以加速长剧突破创作瓶颈和固化形式,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也能够带领微短剧拓展题材,提升制作水准,增加其文化价值和艺术含量。”中国广电联合会副会长、电视剧导演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说,长短剧之间无需“一决胜负”,而是要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双向突破、共生共荣。

红果短视频总编辑乐力做《短剧的精品化进阶》主题交流。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记者了解到,长短剧多元共存的市场正在形成。例如,现实题材微短剧《家里家外》上线仅3天播放量就突破10亿,让观众看到了微短剧中的深度思考与时代价值。

同时,长剧在加快剧情节奏、丰富反转手法等方面不断进步。据灯塔专业版《2025年第一季度剧集市场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上新的92部长剧集中,20集以下剧集新增5部,体现了其在节奏优化上的探索。

共促电视剧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在会上表示,我国电视剧进入超高清时代,家庭超高清电视或将愈加普及。“业内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审美理念和实践的革命,这也许会给电视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多名业内专家提出,人们将迎来一个由“导演的想法”和“AI的算法”共同结合完成创作的时代。然而,人类的感性经验与审美能力仍至关重要。

“电视创作者决不能忽略科技,但也不要放大科技而忽视了‘人’的作用。”中国广电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林楠说。

与此同时,多位专家指出,应促进长剧与微短剧间的人才流动,让精品短剧为初入影视行业的从业者铺设“进阶之路”。

中国广电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会长郑晓龙在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刘梓漪 摄

中国广电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会长郑晓龙表示,面对变革与挑战,电视剧导演委员会未来将继续举办行业发展论坛,聚焦传播力提升、短剧规范化发展等议题,并搭建导演技术服务平台,共同提高业内创作水平。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