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次追加投资累计超两百四十亿元 东阳光在宜都创造三张全球名片

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剂工厂车间内,工人正在打包装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朱灿义 黎文来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凯
通讯员 朱灿义
东阳光是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说起奥司他韦,大家就不陌生了,这款治疗流感的制剂,是很多人家庭药箱的常备药。
东阳光是生产奥司他韦的“主打”药企,这家企业就在湖北省宜都市。
24年来,东阳光在宜都13次追加投资,累计投资已超过240亿元。2024年,东阳光宜都基地实现销售额232亿元,出口创汇1.37亿美元,上缴税收13.7亿元。
如今,东阳光在宜都创造三张“全球名片”——全球规模最大的磷酸奥司他韦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酵生产基地、世界首创的生态繁育冬虫夏草产业化基地。
“最大的动能是坚持创新。”宜都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英伟介绍,企业一直燃烧着创新的火种,湖北省抗感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冬虫夏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先后在东阳光落地。
从“废铁”里炼出救命药
2001年,宜都一家濒临破产的昌鹤制药被东阳光以90万元收购。
东阳光进入生物医药领域,重组成立东阳光长江药业。
当地人说:“这厂子连设备都锈了,买回去当废铁?”
东阳光相关负责人表示:“既然决心入场,废铁也能炼成钢。”
2003年全球暴发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首选治疗药物就是奥司他韦。彼时,此药专利握在跨国药企罗氏手中,中国一直依赖进口,且价格高昂。
经各方努力,东阳光在2006年拿到罗氏专利授权,将奥司他韦命名为“可威”,在宜都建起生产线。
此后,东阳光并不满足于“复制”原研药物,结合中国市场不断创新,开发出奥司他韦儿童颗粒制剂等。
2023年冬,流感卷土重来。宜都工厂的机器24小时轰鸣,工人三班倒,生产线上的可威颗粒如金色瀑布般倾泻。这一年,这款药卖了72亿元。
全球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过去5年,“可威”累计产量及出货量全球第一。
发酵罐里的“话语权”
东阳光家族成员之一、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的厂区里,矗立着39个巨型发酵罐,每个罐子高过五层楼、容积达375立方米。
墙上,“中国、欧盟EDQM、美国FDA、世卫组织WHO”四重GMP认证分外醒目。
“这是全球规模最大、品质最优、技术水平最高的大环内酯类原料药生产基地,占据全球65%以上的市场份额。”东阳光生化制药总经理商清海介绍,东阳光生化制药的主打产品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等原料药。
其中阿奇霉素中标了德国20多家保险公司,克拉霉素拿下美国40%的市场份额。日渐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有药商来考察时,指着成排的罐子问:“你们是不是把整个中国的发酵罐都搬来了?”
目前,东阳光生化制药已拥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40余项。在省科技厅揭晓的2024年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名单中,东阳光生化制药入选“驼鹿”企业。
“虫草下山”的技术革命
冬虫夏草,原产自雪域高原。如今,它们在宜都有了新家。
2008年,东阳光实验室里,一群科学家盯着培养皿中的白色菌丝,屏住呼吸。
突然,菌丝开始扭结,缓缓长出一根细长的“虫草”。
有人颤抖着喊:“成了!不用再挖青藏高原了!”
从第一根冬虫夏草“出生”,2012年产量达到吨级,到2016年突破10吨,是260多位科研人员的持续攻关。
“项目已累计投资50亿元,瞄准的是百亿产值。”东阳光宜都基地冬虫夏草项目副总经理郭瑜介绍。
为实现“虫草下山”,东阳光模拟出青藏高原的日照、气压、湿度,用紫外线照射激发菌种活性,同时研发冻干技术实现“锁鲜”。
2024年,东阳光在宜都产出干虫草63.5吨,约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产值超过30亿元。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