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平准基金”强信号 经济学家推演政策工具箱,给出韧性资产配置图
继4月7日表态再次增持ETF后,4月8日一早,中央汇金明确自己是资本市场上的“国家队”,发挥着类“平准基金”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亦官宣,必要时向中央汇金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步优化保险资金入市政策,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这意味着,中国版平准基金正在释放强信号,后续资金储备充足。下一步,预计会有更多增量资金进入A股。在全球股市普遍遇冷的当下,A股短期回调是正常现象。实际上,相较于全球股市,A股仍然更具韧性。只要后续政策力度跟得上,A股仍有望企稳回升。”受访人士表示。
综合受访人士分析,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我国目前储备均相对充足,预计后续将有诸多支持性政策出台。
财政政策方面,更加侧重扩内需、促消费,或将加快特别国债、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扩大专项债“收储”,最低工资标准、生育津贴标准等有望提升。
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将会到来,幅度可能大于此前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也有落实空间。
资产配置方面,短期建议以稳为主,可更多关注红利低波,受益内需政策发力的消费和投资板块,以及农产品、军工和自主可控。中长期可以聚焦科技主线,着重关注全球制造业重建需求与中国技术出海。
央行:必要时向中央汇金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
4月7日,中央汇金表态再次增持A股。4月8日,中央汇金明确自己是资本市场上的“国家队”,发挥着类“平准基金”作用。央行随即表示,必要时向中央汇金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步优化保险资金入市政策,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进一步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
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国资运营平台亦同步跟进,宣布大额增持中央企业及科技创新类股票,形成强大市场托底合力。
如此动作意味着什么?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这是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举措,它一则提供了一个“预期锚”,二则将有助于推动微观主体行为的正循环。在这一信号之后,一批上市公司也陆续发布公告回购或增持,这是一种最终有利于市场稳定运行的正向传递机制。在流动性相关政策下,后续预计依然会有政策组合拳出台。
东吴证券首席战略官、联席所长孙婷认为,当前多部委联合共进,展现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的坚定决心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信心,有望形成政策合力,为资本市场发展注入强心剂。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随着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增长动能加速崛起,A股上市公司质量亦在稳步提升。A股市场估值总体处于相对历史低位,其核心资产的配置吸引力持续提升。中央汇金加大力度增持A股市场,以及央行、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声,突出多部门协同形成合力,体现了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和信心。投资机构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当前A股配置价值,短期波动不改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
中国资产相较全球股市更具韧性
实际上,坚定看多A股市场,认为中国资产相比全球股市更具韧性的业内人士大有所在。
比如,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指出,相比2018年或过去3年,中国股票市场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包括地缘叙事和科技叙事的变化,以及中国资产本身的估值优势、宏观政策发力空间。总体而言,中国资产短期相比全球股市更具韧性,中期机会大于风险,若政策应对得当,市场风险溢价有望继续好转,“中国资产重估”仍在进行时。
接下来,资产应当如何配置?
在李求索看来,短期波动环境下配置需要以稳为主,红利低波股票或相对占优,受益内需政策发力的消费和投资板块也有交易机会。
中期维度,从算力、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到应用环节有望逐步兑现盈利,回调将迎来布局机会。未来伴随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加码、有效需求回升,消费领域有望逐步迎来趋势性行情。
长期来看,中信证券首席A股策略师裘翔团队推荐制造领先,着重关注全球制造业重建需求与中国技术出海。
短期维度,裘翔团队则推荐四大领域,包括:
①具有定价能力、不惧地缘扰动的自主可控公司;比如芯片及半导体设备、精密光学、核电设备、医疗器械、工业软件、特种新材料的高端品类等;
②具有情绪催化的军工板块;
③内需属性明确、基本面改善的部分必选消费品种,特别是部分供给来自美国而需求完全来自国内的,具有份额提升空间的部分行业,如猪肉、乳制品、血制品等;
④以电力、运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稳定红利领域。
与裘翔团队观点类似,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团队也建议关注自主可控与军工,同时建议关注农产品。
对于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消费股,张夏团队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投资策略。其认为,目前的消费股选择逻辑有别于十年前地产和基建融资周期驱动经济的时代,当下选择消费股,可以重点优选四大类:具有精神属性的消费、适老龄化消费、政策支持方向消费、小额可选消费。
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
“股市的一时回调无需过分担忧,在政策储备充足的前提下,A股后续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受访人士表示。
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当前储备均较为充足。
货币政策方面,择机降准降息迎来窗口期。在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看来,央行反复强调的“择机降准降息”应会更快落地,幅度可能大于此前预期。章俊认为,全面降息窗口或需在二季度美联储降息预期重燃之后逐渐打开;在此之前,针对美国新一轮加征关税,降准和机构性政策工具或是对冲选项,例如创设稳外贸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予以支持。
中信建投首席政策分析师胡玉玮建议灵活运用人民币汇率工具。通过适度引导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双向波动,短期内可增强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缓解美国加征关税对出口企业的冲击。但需同步强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限制投机性资本外流,防止汇率超调引发市场恐慌。
胡玉玮同时提倡推动本币结算国际化。扩大与俄罗斯、伊朗、东盟等贸易伙伴的本币结算规模,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降低美元结算依赖。针对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贸易,推动人民币与沙特里亚尔、阿根廷比索直接挂牌交易,支持上海原油期货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未来还需多少增量财政规模?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增量财政政策规模在1.6万亿元~2.6万亿元之间。章俊预计较其略低,为1.5万亿元~2万亿元左右。
目前,两会安排的2025年增量财政赤字规模为2.9万亿元,但其中包括不直接用于拉动经济增量的0.5万亿元补充大行资本特别国债,以及地方专项债中用于“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部分,扣除这些后,可直接用于拉动经济增量的赤字规模估计在1万亿元~2万亿元之间。
其次,下一步财政政策有何变化?首席经济学家普遍预计,财政政策或将进一步扩张,并会更加侧重扩内需、促消费。
综合多位首席经济学家观点,在财政端,接下来或将出台的政策包括:
①加快特别国债、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地方专项债限额,规模或在万亿元左右;
②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规模;
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
④提高生育津贴标准,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
⑤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⑥“两重”“两新”扩容;“两重”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两新”指新基建、新型城镇化;
⑦扩大专项债“收储”;
⑧加大民生和新基建支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