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代诗歌的中西对话:在意义世界,寻找诗意交融的永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1: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当大洋彼岸的友人奔赴钱塘江畔,四月微风送来一场诗的盛宴。

4月25日,第五届当代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的学者与诗人代表、嘉宾踏春而来,共同探讨诗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与创新路径,在诗意中触摸人类共通的心跳。

本次研讨会以“当代诗歌的中西对话”为主题,由浙江工商大学金收获写作中心、浙江大学法语语言文化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法语系联合主办,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金收获写作中心主任程永新主持。

据悉,当代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已经在巴黎索邦大学、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西班牙莱里达大学等欧洲名校举办了四届,今年首次在欧洲以外的高校举办。

“无论是汉语的浓墨重彩,还是法语的轻描灵动,中西方诗人对春日的礼赞,都饱含着对生命力的惊叹和对未来的热望。”开幕式上,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致辞。在他看来,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但诗人们一起在诗中捕捉生命的悸动,这证明了人类对美共通的感知。而以这场“缘起美之共鸣”的对话为起点,当代诗歌研究的中西方交流与碰撞正进入更宽视野,为人类文明百花园带来勃勃生机与盎然春意。

当晚,在令人心潮澎湃的诗歌朗诵中,第五届当代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落下帷幕。伴随绵长的诗意,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夜色中交汇,凝结为一颗颗语言的琥珀,在文明滩涂上留下印记。

【1】文化的“炼金术”

诗歌如同文化的“熔炉”,当诗人将生命体验注入,便会生成语言的金石,形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研讨会刚开始,意大利学者乔瓦尼·多托利就聊起了黎巴嫩诗人萨拉赫·斯泰提埃。在他看来,这位诗人的诗歌植根于法兰西法语传统,却从东方预言书中破土而出,承载着特殊的精神使命。“西方的理性与东方的内省在荒漠般纯粹的语言中融为一体,东方与西方实现了一种如同神秘的炼金术士般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但没有偏离诗人的文化根脉,还像一面清晰而剔透的镜子,被现实反映出多样光彩。

诗歌的魅力或许就在此处,融汇不同民族的记忆,却不让任何一种文化丧失光彩。正如中国诗人唐晓渡所说:“跨文化的努力不但不会掩盖,相反会突出不同主体及主体间的差异性;同样,它不但不会钝化,相反会激励不同主体各自直面其不同的‘问题情境’并探索解决之道。沉默而又活跃在所有这些背后的,是其各自依据的不同的文学和文化传统:它曾经的辉煌、困境和寻求自身变革的内在要求。”

如果将诗人比作文化的“炼金术士”,译者则充当起“摆渡人”的角色,将读者引向文化秘境的深处,让他们看到诗歌独一无二的美。

“一首现代诗是语言的生成,它的译文也一样,也必须是语言的“再次生成。”关于诗歌翻译,翻译家树才提出了一种“再生”理论:“‘再生’有三层含义:一是译诗文本的‘再生产’,二是译诗生命的‘再生成’,三是译诗接受的‘再生长’。”他提议,将“原文-译文”这种二维对应关系转型为“原文-译者-译文”这种三维立体关系,“三者之间构成一种互缠的立体空间,能让我们窥见翻译一首诗的过程中更真实、更隐蔽的各种形态。”

著名翻译家刘楠祺多年来专注于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作品的翻译与研究,他为我们揭示了波德莱尔的另一层身份——批评家,“波德莱尔初登文坛时靠的不是诗,而是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尽管他未曾撰写过系统的理论著作,但其深邃的思想与敏锐的洞见散见于大量的文学批评、艺术批评、书信和诗作之中。”

正是这种融入每位诗人艺术世界的批评特性,让波德莱尔笔下的诗人的无论成就高低,都展现出独特的诗性光辉,共同诠释着诗歌艺术的永恒魅力,“这种既保持距离又深度共鸣的批评方法,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2】精神世界的交响

时间与生命重构了诗歌的美学,为我们带来多维的精神启示。

这种启示,关乎与宇宙相连的精神原乡,也关乎人类未来的归宿。

研讨会现场,很多嘉宾提到了一个名字——程抱一。

“1949年,20岁的程抱一抵达法国。此前流亡生活中的一次偶遇,让他立志成为一名诗人。当时程抱一总是到附近图书馆读书,在那里接受文化的熏陶……”作为程抱一早期出版人,法国兰出版社总编辑胥弋向我们展示了程抱一诗歌的“蜕变”历程,并向这位著名华裔诗人做出的突出贡献致敬,“这不仅是诗歌的荣耀,也是中国的荣耀。”

程抱一是历史上第一任华裔法兰西学院院士,也是迄今为止在法国,甚至在西方世界最知名的健在的中国学者之一,被誉为“中西文化之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他一生穿行于诗歌和哲学之间,用生命书写与宇宙相连的美学和诗学,阐释不断逼近终极的人生旅途。

“在一次前往布列塔尼最西端的山羊角的短途旅行中,程抱一展开了一场‘冥想’,这是书中最早出现的词汇之一,思考宇宙以及我们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巴黎新索邦大学荣休教授丹尼尔·亨利·帕若认为,将个人生命建构为一种反思或影响的楷模,乃是一项艰巨而雄心勃勃的任务,却也是2000年初程抱一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

他说,读程抱一《山羊岬之夜》,让人们有机会重温程抱一的重要思想——受到俄耳甫斯启发而迸发的灵感,“这种灵感将里尔克和屈原以同样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艺术的“有我”锻造了诗的感官,带我们触摸生命的本质;科学的“无我”则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将人们引向世界的广阔。

“东方与西方根深蒂固的对立来源于二者间显而易见的差异。尽管这东西方关系紧张,但人文主义的理性应超越一切。”法国图尔高等文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弗雷德里克·加埃尔·特里奥以赫迪·布拉维的《难民》与乔瓦尼·多托利的《我即东方》为研究视角,呼吁诗人脱下宗教、文明、政治或文化偏见的伪装,“在文学的熔炉中,通过善意、清晰的视角以及批判的态度,探索彼此关系的改善是可能的。通过这两部作品,我意识到文学有望成为一个和平理性、跨理性的跨文化交流空间,让我们和平地理解他人以及自我的局限。”

【3】与未来世界重逢

从诗歌的想象出发,人类正面向陌生的未来,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面临被技术格式化的危险,我们所有的创造性的因子正在被慢慢扼杀,变成一种适应性因子,造成集体的无意识。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去追问,诗到底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部主任许钧眼中,诗歌不仅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达和一种呈现,更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共鸣,代表人类对美的追求,“没有诗歌,文明将丧失感知美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诗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诗人、青年学者戴维娜提出了相同的追问。

她提到了法国的“OULIPO”实验(“OULIPO”是“ouvroir de litterature potentielle”的简称,意为“潜在文学的创作实验工场”),“‘OULIPO’实验试图用对待科学的方式重新对待语言和文学,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我愿意称之为参数化文学,这无疑是在挑战人类描述世界的语言。如果沿着这条路思考下去,会发现‘能否取代’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因为计算机根本不在乎人类,它正在潜移默化地给人类施加一种新的语言审美方式。”

革新实验告诉我们,计算机无法取代作家的艺术行为,但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紧紧抓住计算机辅助这一利器。“人类的语言库一直在更新和迭代,但同时一直存在不可获取的语言库。在这个图景中,诗人不会消失,而是进化成“语言宇航员”,在物质层面被稀释,在精神层面被指数级放大。乐观来看,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理解人类语言及思维生成的过程,开启语言和意识的密码,以此来反哺文学,打开文学新世界的大门。”她说,某种程度上,诗歌早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维系人类文明特异性的遗传密码。”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的介入也会给人文学科带来新的机遇。“人类诗人的提问能力、情感深度和创造力正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正如郁建兴所讲,文科所谓的“危机”,恰是转型发展的契机,“文科将获得“升维发展”。就像AI输出流畅却无灵魂的诗歌,会迫使文科教育回归本源:培养对意义世界的感知力。”

这种本源,也会带来一种面对异质的开阔,将新创造引入创作,引入生活,带我们走向仍有人类存在的未来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