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让遗址“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伴随着国际博物馆日来临,长三角地区掀起了一股“考古热”——安徽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江苏苏州考古博物馆和浙江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相继开放。凌家滩的玉器、三国的孙吴大墓、玉架山的出土陶器,不少曾经只存在于学术论文中的名词,如今正通过考古博物馆这一新型载体走入大众视野。这场由专业考古走向大众考古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博物馆的传统形态,更在重塑公众与历史的对话方式。

考古博物馆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博物馆理念的自我革命。传统博物馆习惯于将文物作为“完成品”进行静态展示,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结论;而考古博物馆则大胆地将“半成品”甚至“原材料”纳入展陈。
在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展厅中,从墓葬、灰坑、水井等不同遗址功能区发掘出来的陶器,有的精致,有的简陋,有大,有小。它们都留着大大小小的豁口,并不“完美”。这都是特意为之——展览希望尽可能恢复它们出土时的样子,这是考古学家真正的研究对象。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说,普通大众是不会去看学术论文的。从工地上发掘出来的文物,考古人员把它研究透了,放到博物馆去展出、去阐释,这样的考古才有意义。因而,当观展者进入苏州考古博物馆,一趟“发现之旅”随之开启,考古的意义也将突破圈层、逐渐显现。

如今,多学科技术的介入,让考古博物馆具备了解码历史的独特魅力。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游客通过佩戴VR设备,“穿越”至5000多年前的史前祭坛,以360度全景视角感受先民生活习俗与礼仪规制,硬核的考古学正在完成一场华丽的转身。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专业性与大众化并非对立面,关键在于找到知识的转化路径。
然而热潮之下,仍需保持清醒。部分考古博物馆正面临“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有的沉浸式体验沦为拍照背景,有的数字展项因技术故障形同虚设,还有很多观众仍停留在“看热闹”层面。这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遗忘考古学严谨求真的精神内核。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当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为“挖土”买单时,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型社会课堂的诞生——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解读者,而考古博物馆就是那把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正如程义所说,考古研学不是走走看看,而是真的走向田野,走下考古探方,拿起标本,实地进行考古体验。通过考古研学,可以让公众真正了解考古是怎么回事,了解中国的文化根脉。
邓雯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