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点亮英雄丨24岁英勇就义,80年后AI让父子再次相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1:03:00    

在宁阳烈士陵园,初秋的风吹过一千一百九十九座墓碑,崔汶甲烈士就安葬于此。“1921年2月生,1945年3月,在五区东山前被敌人杀害。”寥寥几字,是崔汶甲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24公里外的宁阳县伏山镇吕兴村,住着崔汶甲烈士的儿子,83岁的崔广月老人。那天记者给他带来了AI复原的父亲画像,这场跨越80年的相见让老人激动万分……

烽火青春·1944

1944年4月,23岁的崔汶甲告别妻儿,加入宁阳县五区武工队,成为一名侦察员。

此时,宁阳战事正烈。据《宁阳县志》记载,在崔汶甲入伍的同月,泰南军分区部队奇袭华丰煤矿日军据点,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重挫了日军的扫荡计划。1944年7月,伪军头目王树宝率300人盘踞大辛庄烧杀抢掠。崔汶甲年轻的身影,就穿梭在这样的烽火硝烟中。

宁阳县艰难的抗战岁月,如今凝练成几行数字。宁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长杜明艳讲解道,“宁阳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发动较大的战斗11次,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牺牲将士超过300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早已在岁月中模糊。

吕兴村村委副主任贾代合告诉记者,“崔汶甲烈士的事,村里最清楚的几位老人都走了十几年了。”在仅存的记忆碎片里,这个年轻人为人仗义,疾恶如仇。”

血色山坡·1945

1945年3月,春寒料峭的泗皋村。

化装成村民的崔汶甲穿行在集市人群中。他的任务是摸清伪五区区长刘隆勤部队的动向。彼时,我军和日伪军、还乡团等“伪顽势力”正在宁阳县进行拉锯战。

危险猝然而至。刘隆勤的部下认出了崔汶甲,经过顽强抵抗,崔汶甲被逮捕并押解到五区东山前,伪顽分子逼迫村民挖坑活埋了他。

参与挖坑的村民中,有崔广月的大伯。大伯后来回忆,山坡上石头很硬,村民也不忍心,把坑挖得很浅,只在崔汶甲头上覆了薄薄一层土。他本有生还的可能。

然而,顶出土坑的崔汶甲没有选择逃生,他高声怒斥刘隆勤等人的暴行。骂声引回了没走远的敌人。石头如雨点般砸下,最后,一块石板彻底封死了土坑。那年,崔汶甲24岁。

两个月后,伪军在宁阳最大的据点葛石店被攻克;十月,宁阳迎来第一次解放。但崔汶甲没能看到这一切。牺牲后的一个深夜,是崔家的叔伯们偷偷接他回了家。

在伏山镇西南部的玉皇山一带,至今还留有弹坑和作战工事残迹,那是1948年5月我军与地方土匪发生激战的“玉皇山战斗”遗址。“击毙刘隆勤及其部属50余人”的捷报,终于为三年前的英魂昭雪。

画像重逢·2025

每年清明和农历十月初一,崔广月一家会来到烈士陵园祭扫。老人仔细拂去墓碑上的尘土,摆上祭品,对着冰冷的石头,絮絮讲述家里的事:庄稼收成、孙辈的学业、村里的变化……仿佛父亲只是出了趟远门。

崔汶甲烈士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在崔广月破碎的童年里,父亲只是个模糊的影子。

“爹,我从来没见过您,也从来没梦到过您。”老人曾这样低语。八十多年的思念,在崔广月的脑海中拼凑出一个父亲的形象:一米七多的个子,干练魁梧,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

这份想象,在科技的力量下终于有了依托。2025年大众日报携手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利用AI技术还原了崔汶甲烈士的画像。当画像呈现在眼前,崔广月布满皱纹的手,一遍遍抚摸着相片上的面容:浓眉、大眼、挺直的鼻梁、黝黑的皮肤……“像…真像…”老人喃喃道,鼻尖又忍不住泛红。

(崔汶甲烈士的儿子崔广月仔细看着AI制作的画像和视频)

当天,崔广月提出带着画像去一趟陵园。在儿子和孙辈的陪伴下,他将画像郑重地立在父亲的墓前。这张年轻、坚毅、带着风霜痕迹的面庞,第一次“凝视”着这片他用生命守护、如今肥沃丰饶的土地。画像上的崔汶甲,终于与刻在石碑上的名字、子孙代代相传的故事、陵园里长青的松柏,完整地融为一体。

在崔广月家堂屋最醒目的位置,这幅画像被精心装裱摆放着。一旁的抽屉里,存放着1983年宁阳县人民政府补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四十多年过去,证书在细心保管下依然色彩清晰。一纸一像,无声诉说着一家人的思念与荣光。

大众新闻记者:张文艺 拍摄剪辑:梁家齐 贾馨儒 马玥

联络统筹 :李欣苁

设计统筹:唐浩鑫

海报设计:张怀博 宋亚鲁

策划:禹亚宁 娄和军 马玉峰

鸣谢 宁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省烈士事迹编纂和宣传教育中心

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合出品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