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为什么常忘事?宁波一群小学生办了场有爱的艺术展

学生参展作品。本文图片均由周晓思摄。
3月20日上午,宁波赫德学校“爱默·予光”公益艺术展在宁波美术馆二号厅正式拉开帷幕。这场由小学生策展、全校800名学生共同参与的艺术展,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艺术才华,更通过艺术的形式向社会传递了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关爱与理解,展览将持续至4月12日。
课堂到社会
用艺术传递爱与责任

这场公益艺术展的灵感源于2023年春天,该校一名四年级学生的倾诉。这名学生向老师提到,自己的爷爷最近变得“不友好”,常常忘记事情,甚至反复询问是否给过压岁钱。
这一现象,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他们意识到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阿尔茨海默症这一疾病。
随后,学校联系了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组织学生前往医院探望患病老人,并在艺术课上教授孩子们编制防走失手环。截至目前,孩子们已制作并送出300多只手环,捐赠给公安部门和医院。

学生们制作的防走失手环。
2024年10月,学校决定以公益艺术展的形式进一步深化这一教育实践。在学生中公开招募策展人,最终有4名学生入选。经过近半年的筹备,这场以“爱默·予光”为主题的展览终于与公众见面。

王羿博太奶奶之前使用的摇椅。
策展人之一、三年级学生王羿博分享了关于自己作品的故事。他的太奶奶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甚至忘记了他的存在。“太奶奶经常坐在这个摇椅上。”在王羿博的记忆中,坐在椅子上的太奶奶,思绪就像面前松垮纷乱的棉花,不记得他,只记得他儿时钟爱的奥特曼等玩具。
记忆编织成摇椅上的一张网,困住了王羿博的太奶奶,也似乎封印了两代人的回忆。
“参加这个项目后,我才知道这个病是可以介入治疗的,可惜当时太奶奶没有去医院。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病。”王羿博坦言,与患病老人沟通是项目中最困难的部分,“经常是我说五六句话,他们才回一句,但我明白他们并不是故意的。”
另一位策展人、四年级学生应忱杉则表示,通过这个项目,她第一次了解到阿尔茨海默症。“他们并不是不喜欢我们,他们只是病了。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人关心他们。”
各界点赞
用纯真的心照亮被遗忘的角落
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表示:“在AI时代,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很多事情,但爱的能力和责任是AI无法替代的。这场艺术展正是对AI时代的回答,体现了爱的能力和感悟,是一场充满价值的教育实践。”

学生画作。
鄞州区教育学院综合部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许颖也表示:“这场展最大的亮点是孩子们自然、原创、没有过多雕琢的作品,不再是单一视角,而是多元表达的精彩汇聚。心中有大爱,世界有大美,这是一次集大美与大爱的活动。”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鲁苏霞感慨道:“即使记忆会褪色,爱是最坚韧的纽带。孩子们通过画作、手环、诗歌等形式,用纯真的心照亮被遗忘的角落,用科学和艺术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学生和康宁医院的老人们共同创作的画。
宁波赫德学校小学部校长胡剑静在采访中表示,这场展览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培养孩子们关爱他人和直面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术无论多么进化,它永远都是手段,而那颗仁爱的心,悲悯和同理,对人类的命运和生命成长的关爱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记者 周晓思
编辑 沈之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