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汇才聚智

人才驿站提供一站式服务。陈泽铭 摄

人才驿站内的“免费梅州”政策宣传易拉宝。 陈泽铭 摄

“免费住宿”的酒店房间。陈泽铭 摄

大埔县城航拍。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是人才,大步来。
今年以来,大埔县深入贯彻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才聚梅州大行动”。聚焦“免费梅州”,着力为来埔创业、工作的企业家、创业者、求职者提供“免费创业”“免费住宿”,吸引更多人才来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5月19日,大埔县召开全县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聚力攻坚,推动“免费梅州”在大埔落地生根。人才与县域的同频共振,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罗文燕 刘文烽 徐日琼
“免费+住宿、创业”解决后顾之忧
“效率很高,很贴心!”5月初,求职青年廖先生在“梅州人才驿站”官方公众号申请免费入住大埔维也纳酒店,提交申请信息后,很快便收到了审核通过的信息,还有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跟进了解情况。“省下不少住宿费,让我对在大埔就业、生活有了更强烈的信心。”廖先生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免费梅州”是梅州市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的关键抓手。这项政策承载着打造开放包容、高效创新营商环境的重要使命,通过构建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体系,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选择梅州、扎根梅州。
今年以来,大埔县以改革创新思维整合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结构,推动“资源存量”向“发展增量”高效转化,确保“免费梅州”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高效落地落实。
在大埔开启新的求职或创业旅程,住宿往往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大埔落实“免费住宿”政策。只要是来大埔县辖区范围内求职创业的青年人才,包括全日制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含应届毕业生)、高级工及以上人员、初级职称及以上人员,都可享受免费入住7天,如有需要的可享受免费入住最长30天;创业人员可享受免费入住最长6个月。
在“免费创业”方面,大埔县与大埔小吃文化城创业孵化基地、梅州一方土创业孵化基地达成合作意向。其中,大埔小吃文化城创业孵化基地共6层,可提供创业空间面积约1000平方米,梅州一方土创业孵化基地共3层,可提供创业空间面积约4500平方米,共可提供约50个工位,均已通水、通电、通网络,满足基本创业需求。
“县城优质地段的写字楼,每月租金需要3000元左右,免费创业扶持能够缓解初创者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筹备与运营中。”大埔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郭进浩说。
为满足创业人员拎包入住条件,大埔县与奥园广场公寓签订协议,合作打造“人才公寓”(共10套公寓约500平方米),并与5家位于县城和高陂镇区的优质酒店签约,储备220个房间约5500平方米,全面充实房源,为来埔创业人员提供住宿保障。
此外,当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府官网发布“免费创业”“免费住宿”政策解读文章、申请流程介绍等内容,并在“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微信公众号对接上线免费住宿申请入口等功能,让广大创业者能够轻松了解政策与申请方式,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可直接实现线上申请办理。
让更多人才纷至沓来。大埔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罗玉霞表示,大埔将不断完善运营管理机制,让“免费创业”“免费住宿”政策在大埔落地生根,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大埔,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才知晓并受益,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向大埔集聚,为大埔的高质量发展汇才聚智。
建人才联络站 筑引育留才港湾
谈及到大埔的工作、生活经历,广东鸿翔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负责人张明仁深有感触。
近年来,大埔坚持制造业当家,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先进材料、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集群。2021年,张明仁带领着团队来到大埔,随后积极融入到当地产业发展前沿。他的团队主要从事新材料的研发以及应用,预计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企业可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税收约5000万元。
“在大埔生活很舒适,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我还游玩了花萼楼等古建筑、古民居,印象深刻。”张明仁说。
招才引智,关键要精准匹配,让人才与县域同频共振,才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大埔县聚焦发展需要,紧盯医疗、教育等“急需紧缺”和“高精尖能”引才导向,奔赴多地宣讲“免费梅州”、“1+N”人才政策等,涵盖生活补贴、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多项激励措施,进一步招引人才。
4月底,县委书记黄增国率队前往华南师范大学开展招才引智座谈活动,旨在加强校地合作,推动大埔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上,大埔县与华南师范大学代表围绕校地合作,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路径、推动社会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探讨。现场还举行了“梅州市大埔县引才联络站”授牌仪式,颁发了“引才联络员”聘书,并与部分学生签订就业意向书。
黄增国希望,华南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能多多宣传大埔,并诚挚邀请同学们来到大埔,在大埔教育领域施展才华,为大埔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同时,希望华南师范大学能加强与大埔的校地合作,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项目,系统提升大埔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大埔也将不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拓宽教师成长渠道,共同助力大埔教育事业提质增效。
另一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榆昌率队赴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校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开展人才引育合作交流活动,举办交流座谈会并为高校引才联络站授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段邦贤表示,校地开放合作、共融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支撑力,引导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引才联络站是招引育留人才的重要港湾,也是宣传推介政策的亮眼渠道和窗口,有利于畅通校地协同育人合作渠道,促进人才与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大埔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接下来,大埔县将广泛动员县内企事业单位,携更多优质岗位赴省内外高校开展人才招引活动,重点宣介“1+N”人才政策和“免费梅州”政策,着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聚焦产才双链 激活发展原动力
除了不拘一格引才聚才,还要因人而异育才用才,育才是引才的后半篇文章。实现用才各尽其能,必须在全方位培养上做功课。
今年以来,大埔县大力培养本土人才,组织各种活动为本土人才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3月,由大埔县委人才办牵头,县陶瓷产业服务中心主办,县科工商务局、县人社局、县委党校、广东省大埔陶研所与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联合承办的“智汇瓷乡”陶瓷产业发展座谈交流会在陶瓷产业服务中心举办。
此次座谈会结合“首届‘青梅有约·智慧梅州’人才周”活动安排,旨在汇聚行业专家、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共同探讨陶瓷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转型升级路径,推动大埔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吸引了来自县内30余家陶瓷企业的企业家、技术骨干、设计精英参与,通过理论授课与交流互动,为大埔陶瓷技艺的赓续传承与产业的突破创新带来了全新的动力源泉。
座谈会中,广东陶瓷协会秘书长王卫国围绕“国内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他强调,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内陶瓷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陶瓷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饶平根博士以“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特种陶瓷路有多远”为主题,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的授课。他指出,传统陶瓷产业在技术含量、原材料、工艺设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特种陶瓷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高端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传统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专家授课结束后,与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围绕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此同时,各乡镇也在结合实际积极行动。
为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培育路径,4月27日下午,大埔县光德镇人才驿站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邀请嘉应学院科技特派员到该镇开展“科技赋能”农业技能交流。
交流会邀请镇政府主要领导、各村(社区)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本地“产业村长”、种养大户、重点企业技术骨干等参会,通过“驿站专家+企业+农户”的联动模式,将优质人才资源精准导入田间地头。
培训中,张晓南博士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植物资源的高值化之路》为题,结合光德镇蜜柚、富硒米、茶叶等产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就如何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生产能力和本地农特产品更高附加值等内容授课。同时,现场解答与会人员关于加工技术、废弃蔬果利用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提问,并与企业代表沟通后续合作意向。
刘雄军博士则结合自身研究成果,针对本地“四大家鱼”的特性,分享大湾区先进水产养殖技术,包括水质调控、饲料优化、病害防治等实用创新技术。
聚焦文旅融合、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大埔县将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将人才“请进来”,引导城市人才下乡,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源头活水。
延伸
精准培育 激活动能
近年来,大埔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聚焦教育、卫生、技能、农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通过精准培育、挖潜提质、多管齐下的方式,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教育人才培养夯实根基。持续推进“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累计培训镇村教师4700多人次,安排74名公费培养教师下沉基层。同时,深化与广州对口帮扶协作,选派15名骨干教师赴海珠区名校跟岗学习,并依托高校资源举办教育系统后备管理干部领导力提升班,100余名教育工作者系统学习学校管理、师德师风等课程,为教育系统储备优秀管理人才。
医疗资源下沉提质增效。开展“基层医生能力提升行动”,邀请中山三院、深圳妇幼名医14人驻点帮扶,并建成梅州市首个国家标准版县级医院胸痛中心。通过“传帮带”模式,全县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数字人才培育激活转型。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5月8日举办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150余名干部参训。培训聚焦AI技术在产业发展、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案例教学帮助领导干部把握数字化趋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技能培训助力就业创业。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职业技能培训1784人次。4月22日,举办无人机驾驶技能培训班,30余名学员参加为期2天的系统培训。培训班特邀大疆UTC认证飞行员郑志鹏授课,课程涵盖无人机法规理论、安全操作规范、航拍摄影技巧等专业内容。参训学员通过考核后将获得专业资质证书,为当地低空经济发展储备技术人才。
农技专家护航乡村振兴。组建56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水稻增产提质关键技术。5月初,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分赴5个镇开展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种植大户郑汉能感慨:“新技术让产量和品质双提升!”大麻镇联合科研院所举办客家炒绿茶加工技术培训班,50余名茶农学习标准化制茶工艺,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人才兴则事业兴。大埔县通过分层分类、靶向发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正推动教育、医疗、农业、数字技术等各领域人才队伍扩容提质,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下一步,大埔将持续优化人才生态,让更多“千里马”在苏区大埔竞相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