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厚植生态底色, 提升经济成色
塞上秋初,是榆林大地绿意最浓的时候,更是丰收在望的季节。横山区城关街道吴东峁村的山坡上,工人们将一株株樟子松补植到鱼鳞坑上,为山头再添绿色;定边县植物园,游人们自由呼吸新鲜空气,游赏着园内各种各样的植物;子洲县马蹄沟镇吉利坪村,青山两畔间蓄积的一池池绿水,养殖肥美鱼虾蟹,渔户一网打捞起满满渔获……这一处处即时定格的画面,是榆林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全域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让生态文明之花在榆林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绿色打底,绘就生态文明城
8月13日,走进横山区“一县一山头”造林项目基地,这里草木茂盛,绿意盎然。新栽的樟子松、白皮松等苗木身姿挺立,长势良好,工人们正扛着铁锹,提溜着新苗子,将个别未成活的苗木替换,进行补植。
“这块基地面积有800亩,今年春季造林栽植樟子松、白皮松3.6万株,目前成活率达95%以上。眼下,秋季造林也将开启,我们进行一些补植,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横山区林草资源管护中心主任方伟介绍说。
“一县一山头”造林项目只是榆林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榆林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先后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生态建设工作,持之以恒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复生态,促使风沙草滩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资料图
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榆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推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等治理工程,有效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率达到57.7%,年入黄泥沙量下降为2.12亿吨。
绿林成海,编织民生幸福网
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带来了普惠的民生福祉。走进地处风沙草滩区的定边县植物园游览,月季花开正艳,沙地柏铺成绿毯,樟子松、垂头柳、银杏树等傲然挺立,园内各色灌木、小乔木、草本植物混搭而生,俨然一个“植物王国”,成为人们日常休闲“打卡”之地。

图源:“定边融媒”微信公众号
“这是我县重要生态民生项目之一,总占地面积2100余亩,划分为植物观赏区、科研实验与引种驯化区、原生植被抚育区三大功能区,打造成一个集生态修复、科研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示范工程。”定边县林业局副局长王一为介绍说,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有效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生态功能,还将成为青少年生态教育和全民生态意识提升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榆林在加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中,先后建成榆溪河生态长廊、定边县马莲滩等一批城郊森林、生态公园,让良好生态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同时还建立了陕西省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榆阳区市级臭柏自然保护区、神木市县级臭柏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定边县马莲滩国家沙漠公园处处绽放出浓浓绿意。陈静仁摄(资料图)
绿产兴业,算好生态经济账
地处黄河流域的清涧县,全境富有红枣林面积90万亩,成片的枣林不仅是保持水土的“卫士”,也是当地群众的“摇钱树”,然而近年来因气候条件、市场变化等因素,枣业竟成了农户眼中的“鸡肋”。
“现在嫁接酸枣为枣业找到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坚持红枣优生区不动摇,次优生区通过枣树嫁接酸枣和新栽酸枣‘双轮驱动’,以抓点示范、辐射带动,促使酸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站在李家塔镇呼家洼村山坡上的酸枣林里,清涧县林业局党组成员白磊看着稠密的酸枣果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枣树嫁接酸枣当年见效,测产嫁接一年的酸枣,嫁接品种选中长势较好的一亩40棵树测产达610斤,按照现在市场的价格10元计算,一亩产值可达6100元。目前,清涧全县酸枣人工栽培面积达61136万亩,小酸枣成就大产业。

李家塔镇呼家洼村山坡上的酸枣林(资料图)
同样,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山梁沟峁间,山地苹果、山杏、核桃、红枣等特色林果产业,不仅让榆林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更成为榆林打响生态品牌的“形象大使”,时常出现在全国各地博览会、品牌会等盛会的展示台上,备受大家青睐。
“我们在厚植生态底色的基础上,着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已累计建设经济林基地400万亩。同时还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种植,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持续推动生态产业体系形成,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林草局副局长王立荣说。
记者 李志东 张占林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