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直播的方式分享沈阳工业文化~“光影绽放中国行”采风团走进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
“这次在沈阳参观了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我感受到的,是辽宁的了不起。”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勇手说。
7月6日,由电影人张勇手、王苏娅、江平、郭大雷、屈菁菁与电影频道主持人郭玮组成的“光影绽放中国行”采风团走进了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他们在这里通过直播的方式,与网友一起分享沈阳的工业文化。
电影《国徽》讲述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诞生的故事
采风团一行人先来到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内“国徽的故事”主题展观展,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悬挂于“第一枚国徽——镌刻在金属上的国家尊严”展区的巨大金属国徽。
身为导演,江平对沈阳工业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他说:
沈阳诞生了新中国的诸多第一,第一枚金属国徽就诞生在沈阳。1950年,国家把制作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以铸造和机械加工技术闻名的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浇铸国徽时,沈阳的工人师傅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铜铝合金材料中铜和铝的熔点差异显著,浇铸的火候控制变得尤为关键。试铸结果显示,铸件出现了局部缩型和凹陷等问题,这使得后续的铸造工作陷入了困境。但是他们并未轻言放弃,尝试了各种方法,甚至在没有脱氧剂的情况下,利用木棒搅拌来达到脱氧的效果。同时,他们在缺乏专门测试仪器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以判断其温度。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经过一系列精细的烤漆贴金等工序,沈阳第一机器厂圆满完成了国徽的铸造任务。
2013年,主旋律3D电影《国徽》在电影频道首播。郭玮说:“电影《国徽》是第一部全景再现沈阳产业工人参与制作新中国第一面金属国徽的3D故事片。”
郭大雷说:“作为一名沈阳人,我一直为家乡而骄傲。沈阳的工业文化为我们电影创作者提供了非常多的故事,今后我要挖掘这方面的素材。”
弹壳“坦克”让采风团大开眼界
采风团边走边听着讲解。讲解员王雪说:“这座博物馆的藏品中,有许多中国第一: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床,中国制造的第一台万能钻床……这些展品用实物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制造的发展与壮大。而这座博物馆,正是建立在亚洲最大的铸造厂——原沈阳铸造厂的厂址上,其中的铸造馆就是原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在参观诸多中国‘第一’的同时,更能让游客亲身感受到中国工业的雄姿。”
“这个‘坦克’太特别了!”军人出身的张勇手突然说。
一台由弹壳焊接而成的中国99式坦克模型出现在采风团面前,“这得用多少个弹壳?”采风团的成员们一边用手摸着坦克,一边问。
这时,一位“雷锋服务团队”的小志愿者走了过来,回答说:“我是小讲解员,请让我为您讲解。我们眼前的展品是一款由弹壳拼装的1:1比例的99式坦克模型。据了解,该坦克模型共用了48356颗、十多种不同型号的弹壳,重达6.5吨。这是我们的网红展品,很多外地游客都特意来此打卡拍照。”
采风团为小讲解员专业的讲解而鼓掌,王苏娅笑着说:“沈阳的小朋友真聪明,今天看到这么多的珍贵藏品,让我大开眼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