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禅城300名教师参与培训,播下“AI+版权”教育火种
4月8日,禅城区举行“我和AI的N种可能”暨“AI绿书签”青少年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首场教师培训会,全区超三百名教师代表参与。该培训会由禅城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版权局共同举办,旨在提升教师队伍人工智能(AI)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版权保护理念。此举为教师们后续指导青少年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AI技术赋能教育 激发青少年创造力
当前,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各领域。活动主办方认为:“AI是画笔,孩子是执笔人,教师则是教导‘如何运笔’的人。”
据了解 ,此次培训聚焦AI工具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强调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活动主办方建议尝试采用“AI还原老城建筑”“数字版木版年画”等实践课题,鼓励师生将AI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本土文化认同感。在培训现场,AI设计师现场演示了主流绘图工具的操作技巧,包括提示词优化、参数调整及参考图应用等,帮助教师快速掌握工具使用方法。
“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替代品,而是赋能教育变革的‘加速器’。”禅城区教育局副局长林曼宇在致辞中表示,活动以“AI+文化”为核心,旨在通过技术实践,引导学生通过AI绘画、科幻写作等实践活动,让AI世代的孩子们亲历“技术应用-版权保护-文化传播”全链条,在创作中理解“原创有价、共享有度”的法治精神。

本次培训还特别关注AI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与法律挑战。主办方指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日益凸显。例如近期收到广泛关注的“吉卜力风格图片生成”热点,既展现了AI的便利性,也暴露出法律边界与道德风险的模糊性。对此,佛山市版权保护协会讲师结合国内外经典判例,深入剖析AI生成内容的法律保护要点,强调“保护创作过程中的智力投入”是版权认定的核心,并建议师生在使用AI时保留关键步骤记录,明确原创性标注,避免侵权风险。
问卷揭示教学痛点 倡导关注培养规则意识
为精准对接教师需求,主办方在培训前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有近百名教师受访。结果显示,70%的受访教师已在课堂中引入AI参与教学,但技术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很多受访教师提出当前存在“工具与课程适配度低”“缺少教育版AI不利于课堂学习”“硬件配置不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一名受访教师提及版权意识问题,这折射出目前与AI相关的法律、道德教育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对此,活动主办方强调,拥抱AI不仅要关注技术问题,更需同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现场,活动主办方和教师们一起重温于3月底发布的《青少年AI创作版权倡议》,再次呼吁,将青少年培育成为“原创精神的践行者、自身权益的守护者、文化传播的破壁者、技术伦理的思考者”。
此前,佛山禅城宣布开启“我和AI的N种可能”系列实践活动,详见将科普融入创作,佛山禅城向青少年征集“AI绿书签”。该系列活动以“AI绿书签”为首期子活动,后续还将推出科幻写作、创想家行动、自研项目及教师AI能力领航计划。系列实践活动将尝试打破教育的学科界限,呼吁各科教师共同参与,推动AI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这一系列实践没有现成范本,但我们相信,谁先参与、谁先发现问题、谁先找到解决方案,谁就更容易找到先机。”活动主办方表示,未来,禅城区将持续探索AI+版权、AI+教育的多元路径,既守护青少年网络空间清朗,又为其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