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势大观|黄埔新政抢滩数字浪潮,岭南文脉乘“数”破圈新赛道
就在这周,广州黄埔区甩出一记“政策王炸”——“新质生产力30条”,最高单项目扶持1个亿!这可不是简单撒钱,而是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七大“合伙人行动”重构政企关系。但您知道吗?这份底气背后,藏着广东敢闯敢试的基因密码。
拆解广东发展的“密码”,首先是改革开放刻进骨子里的闯劲。从“三来一补”到“智造强省”,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4年领跑全国,区域创新能力6连冠,1600万市场主体撑起8个万亿产业集群。就像珠江潮水奔涌向前,广东人总能在时代风口找准“航时”——这次黄埔新政首创“用地直通车”,让专精特新企业轻松拿地;设立50亿科创母基金,允许单项目100%亏损,这种“十年磨一剑”的耐心资本,正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底气。

而更大的变革也正在珠江畔发生。走进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一座32层的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拔地而起。这里不仅是旧厂房改造的工业遗存,更藏着破解文化传承难题的“数字钥匙”;输入“西关趟栊门”,立刻生成3D建模方案。这座“竖起来的文化实验室”,正用0.1毫米级扫描技术复刻陈家祠砖雕,用区块链为醒狮IP确权,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变成可编程的数字资产。
数字大厦的魔力还不止于此。它首创“租金+股权”弹性入驻模式,吸引酷狗、三七互娱等9家上市公司扎堆,预计带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亿元。更绝的是挂牌成立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发布国内首个岭南文化大模型,打造数字文化高地。
打个比方,下沉基层的“数字村史馆”,通过AI文旅导览,连偏远村落都能共享文化大数据。这种“顶天立地”的布局,恰似广东发展的缩影:既敢砸真金白银培育未来产业,又能让数字技术润泽乡野阡陌。
回望岭南大地,这样的创新试验田星罗棋布。在深圳,虚拟数字人“厘里”正用街舞演绎《咏春》;在东莞,全球四分之一的动漫衍生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如今广东手握9万家人工智能企业,文化数字化率每提升1%,就能激活千亿级市场。正如那艘停泊在金融城北的“数字方舟”,岭南文化正乘着算法浪潮,完成从抢救保护到活态传承的惊艳一跃。
可以预见,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和政策创新,让更多科技和文化企业选择“东南飞”,广东必将先人一步、更进一步。这份魄力,源于“敢喝头啖汤”的胆识,成于“制造业当家”的实干,兴于“文化科技双轮驱动”的智慧。
当骑楼遇见算法,当醒狮邂逅区块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岭南文脉的数字化重生,更是一个经济大省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铿锵脚步。这样的广东,怎能不令人期待?
策划|林如敏 刘云
统筹|李春炜 王敏 符畅
文字|卢佳圳 冷霜
出镜、剪辑|卢佳圳
拍摄|唐德荣 秦梓茁
包装|秦梓茁
海报|肖莎
编辑:杨浩贤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