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丨浙江乡村新味道——“村咖”正火,“面包”又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祝梅 罗亚妮 裘星男

在浙江乡村,有新的“炊烟”升起——不是农家乐的炒菜,而是烤面包。柴火窑燃烧正旺,麦香滚烫,有人驱车几十公里来村口排队,只为吃一口刚出炉的“窑炉面包”。

刚刚过去的小长假,杭州余杭的义桥村、嘉善的鑫锋村等地,都新冒出了窑炉面包店。更早一点,一些村里的窑炉面包生意已悄然红火,成为大家村游打卡的新目标:有的店日销面包超过400个,生意比城里还热闹;有的店做起全国生意,喂饱了北上广的“面包脑袋”;还有的店看到了“风向”,转而提供培训课程、窑炉制作服务……

温热醇厚的面包香气里,藏着城市对乡村的好奇,藏着慢生活对快节奏的消解,也藏着一种更深的提问:乡村的新故事,能否从一块面包开始?

爆炸狗咖啡的稻田咖啡观景位。记者 祝梅 摄

(一)漂洋过海的面包,如何从城市流行到了乡村?

窑炉面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谁也没想到几百年后,它会在中国的乡村再次兴起。漂洋过海的面包,为何能与乡村相融,又和乡村发生着怎样的化学反应,它会是昙花一现的业态还是乡村的“新入口”?循着柴香、麦香,我们寻访杭州、宁波、台州的四个村,和窑炉面包的主理人、乡村CEO们聊了聊。

它们有着不同的时间线和不同的业态发展模式——

制图:记者 祝梅

爆炸狗咖啡是2023年余杭区径山镇开出的第一家村咖。主理人李梦慧说,窑炉面包是这家店的第三次“变身”。她坚持面包要保持新鲜,可以不够卖,但不能被剩下;

吉木丘林农场是我们到访的几个村庄里,最早在做窑炉面包的。农场主打亲子游,落地项目时就将窑炉面包作为一个体验单元设计进去。负责人李东宇说,最高峰时面包日销量超过1500个;

伊知·溪畔窑烤面包主理人钱波进村考察当天就敲定了新店地址,这是仙居第一家开在村里的窑炉面包店。开业2个月,小店已经有了6个粉丝群,城区店、社区店都成了窑炉面包的自提点;

e la vita取自意大利语“这就是生活”,00后朱芷怡留学归来,本想在村里和小伙伴郦央央开一家慢悠悠的面包工坊,没想到红了。

“忽悠”郦央央一起开面包店时,朱芷怡就把目光锁定在村。“在城市开窑炉面包店需要配备很多设备、成本也很高,而乡村的烟火气,天然适配窑炉‘扎根’的环境。”她说。

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朱芷怡生活在一个名叫维罗纳的小镇,从小镇乘火车到米兰需要一小时,大部分时候,她过的是喝咖啡、啃窑炉面包的慢生活。回到宁波后,她发现宁波市面上主营欧式面包的店不多,萌生出开店的想法。

房前有溪水,拾级而上,e la vita长在一片风景里。记者 祝梅 摄

从热闹的东钱湖穿进一条满是竹林的小路,城杨村距宁波市区约有一小时车程。去年2月,两个寻找店址的人偶然到访城杨村,就被亭溪畔那幢白房子吸引住了。“这正符合我们的想象。我们希望窑炉面包店可以追求食物的本味,城杨村散发出的就是那种自然和人很和谐的味道。”朱芷怡说。

但和预想不同的是,面包店红了。原先,e la vita规划周二到周五只接线上订单,周末和节假日对外营业。有游客远道而来,看到那么多烤制中的面包却又尝不到,难免生出抱怨。于是,今年2月起,小店每天开放线下,让专程赶到村里的游客也不会跑空。

不过,店开在村里淡旺季明显,e la vita工作日的日均线下单量只有4-5桌,近九成的生意通过线上达成。上线团购至今,e la vita已拥有3万多名“团员”,有消费者从今年2月以来已经跟团15次,消费近3000元;消费上千元的消费者已有400多位。

台州仙居埠头镇西亚村,刚刚开业2个月的伊知·溪畔窑烤面包也在五一迎来了日产420多个面包的新高峰。这是台州伊知食品有限公司在仙居的第12家店,也是这家本土烘焙企业第一次选在村里开店。

古村落和窑炉面包的结合,最让主理人钱波心动。进村考察当天,她就租下了现在的院落。“我们之前主要是城区店、社区店,主营传统的甜面包,都采用电烤,一直想找到一个升级的创新点。”她说,窑炉早上6点开始生火,用的是修剪下来的杨梅果木,既有仙居特色,还让面包拥有果木清香。

伊知·溪畔窑烤面包的窑炉。记者 祝梅 摄

来买面包的不光有游客,周边镇上工作的人们下班路过,也会捎带几个面包。最让钱波印象深刻的是,假期时,村里一位80多岁的阿婆带着外孙来买面包。“面包开始成为村庄里不同的体验,这本身就是城市和乡村生活融合的一个切面。”钱波说,日常,面包店的销量在日均300个左右,五一期间日营业额破万元。

“村咖、露营、窑炉面包,这些都是大家表达对乡村向往的一种形式。”在爆炸狗咖啡主理人李梦慧看来,窑炉面包售卖的是松弛感。“城市里的咖啡,‘牛马’们买了就冲进工位,而村里的咖啡是用来放空的,和要慢慢等待面团发酵、柴火升温、香气四溢的窑炉面包有相似的灵魂。”她说。

窑炉面包讲求的就是坚守传统、“慢工出细活儿”,城市,可能“太快了”。

爆炸狗的窑炉放置在店门口的一块空地上,正对稻田,烤制面包时,袅袅炊烟混合特有的麦香飘散出来。在李梦慧看来,乡村的新业态、新玩法会不断变化和更新迭代,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

爆炸狗咖啡的窑炉面包和苕溪观景位。记者 祝梅 摄

(二)面包和中国乡村,会有怎样的新故事?

窑炉面包需要“长”在乡村,同样的,乡村也需要新的“面包故事”。

“在面包店入驻前,村里只有两家咖啡店,到今年6月,村里会有23家业态、新增400个停车位。”城杨村乡村CEO朱金丹说,原先,城杨村里最引流的资源就是亭溪,夏日戏水是重头戏。而面包店的出现,让村里的“淡季”也有了人气,人气很旺的时候还会向周边业态外溢。

“没有业态,大家来到村里就是走走看看,消费留不下来。”朱金丹认为,窑炉面包的贡献不局限于业态本身——有两个年轻人因此留在了村里,还带着9位员工吃住在村里。目前,e la vita正在搭建全新的工作坊,朱芷怡新设计了两个大容量窑炉,在村文化礼堂旁,两个年轻人还租下了另一块空间打造糖水铺。

e la vita的窑炉面包。记者 祝梅 摄

在仙居,伊知·溪畔窑烤面包是第一家在村里开出的窑炉面包店。这是继咖啡店之后,当地为四合院引进的第二个业态,也是古村落向外展示推介的关键一步。

西亚村有着丰富的古民居资源,这几年陆续修缮了三个四合院。它的位置也很不错:去年附近的酷塔水世界开业、游客流量大增,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仙居下汤遗址也离得不远,正在建博物馆,大名鼎鼎的神仙居景区距西亚村也只有十来分钟车程……这让埠头镇感到,借力发展的机会来了,不能让游客看看就“空手而归”。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风,就是窑炉面包。西亚村乡村CEO清菡正在为村里规划盘活业态、打造主题活动。在她看来,“窑”牵绊着不少60后、70后乃至80后的村庄记忆,对90后乃至00后又具有新奇的体验感,受众覆盖面较广。

“乡村和城市不同,不是打开门就会有自然流量,它需要爆点、需要引流、需要运营,才有机会把自己推向更大的世界。”清菡认为,曾经,村咖是村庄的爆点,但现在,村咖几乎成了浙江乡村的标配,想在这个基础上营造氛围、打造爆点已经很难了,而窑炉面包“正当时”。

伊知·溪畔窑烤面包落地的四合院,正在落地新业态、新活动。共享联盟·仙居 供图

对接企业承办团建活动、工会活动成为关键打法,靠着初期体验者的口耳相传和社交媒体分享,伊知·溪畔窑烤面包比预料中更早火爆起来。现在,四合院里又入驻了汉服体验、手工工艺品DIY等业态,“我们定位把西亚打造成康养理想村,正在做相关业态规划,和已有的民宿产业做好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清菡说。

吉木丘林农场是桐庐梅蓉村的招牌项目,游客复游率达到70%以上。“农场的招牌面包是大米面包,小麦、大米,这些粮食作物和土地紧密相连,本身就是农场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游客们来农场一定会购买的产品。”农场负责人李东宇说,农场运营之初就有窑炉面包体验,近两年来农场的除了游客,还有来“取经”的大学生、创业者。

“对村庄来说,窑炉面包是很好的卖点,不光是窑炉,其实面包的消费在国内也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会有很长的红利期。”他说。

李东宇和农场烤出的窑炉面包。受访者供图

(三)在村里做窑炉面包,和看上去一样美吗?

窑炉面包,是乡村的诗和远方吗?几位从业者在这个问题上不约而同——“劝你冷静”。

在村里做面包,首先要面对的是产能问题。“窑炉面包体验感很强,但短板也很明显。”李东宇说,一来窑炉的操作要比电烤更依赖人的经验,二来,窑炉面包主打的是一种氛围感,很难有非常大的产能。像农场开出的烘焙体验课,一般是家长带着孩子体验,如果是窑烤,失败率可能会高一点,游客们也很难有耐心等待窑炉烧到合适温度。

“不是所有的农场都适合做面包,也不是所有的村都能把窑炉面包业态做起来。”李东宇认为,一个村落地什么样的业态,还是要有在地化的思维,比如最基础的,附近是不是有丰富的柴木资源,千万不要“为了窑烤而窑烤”。

吉木丘林农场的窑炉。受访者供图

还有场地问题。去年2月,吉木丘林农场在桐庐县城开出首家城市门店,它既是农场对外的展示窗口,也和农场互相引流。“很多来过农场的游客希望复购我们的面包,但农场的面积和体验内容决定了它无法在城市核心商圈选址和引流,城市店成为有益补充,也是我们向外发送订单的主要枢纽。”李东宇说,农场的面包还供应杭州多家民宿和咖啡店。

更现实的是人力和成本难题。“无论是搬运柴火、起早烧柴还是揉面团等发酵,都会让你深刻感受到,面包行业是个体力活儿。”朱芷怡说,餐饮行业本身就具有人员流动性大的属性,即便面包店已经提供了吃住在村里的待遇,这份辛苦依然打破了很多年轻人在村里过理想生活的幻想。

爆炸狗咖啡也曾数次遭遇面包师“跑路”难题,好在现在有3位村民加入咖啡店,潘板桥村村民叶雪丽更是从来喝咖啡变成来做面包,人有热情又爱钻研、成为窑炉面包最主要的操持人。

“靠面包单品类去盈利是很难的,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小景点,也是整个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李梦慧说,在村里开店,必须具备持续更新的能力,风来时能抓住,风走时还站得住。

伊知·溪畔窑烤面包新出炉的面包。记者 祝梅 摄

背靠成熟的烘焙企业,伊知·溪畔窑烤面包从城区店调来了有意愿的面包师傅。“相较城市门店,在村里开店的运营成本更高。我大概算过,在村里开店,日营业额超过4000元才能不亏本。”钱波说,伊知在城区的店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像社区店只需要2位营业员。而窑烤面包的原材料、设备以及员工配置都和城区门店不同,现在就已经用到了5位员工,遇到高峰期还要从城市店再调人支援。

“造好窑炉,不过是刚刚踏进门槛,在村里开面包店必须考虑运营成本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持续。”钱波说。

(四)烤面包的人,怎么找到吃面包的人?

除了生产端难题,窑炉面包还要面对市场端的问题——找到吃面包的人,让他们吃了还想吃。

“我们馅料里用的蓝莓、桑葚等都由门店用新鲜水果熬制,有时候为了追求品质会跳过大宗批发采购,从零售渠道采买,这让面包生产成本更高、也更费人工,所以我们的产品定价通常在28元至35元。”朱芷怡说,有游客会抱着很高的期待来尝试,但欧式面包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口味,而偏高的定价,有时候也会在社交网络上引来一波反噬。

“欧式面包还在被更多消费者认知的阶段。”郦央央说,e la vita营业之初做的是完全欧式的面包,但市场接受度不高,后来开始尝试更适合国内消费者的口味,强化了小朋友爱吃、颜值高、减脂等针对主要受众的标签,新品种研发出来上线前,郦央央还会把面包“空投”给粉丝们做市场测评。

e la vita刚出炉的面包。记者 祝梅 摄

面包店也在找自己的“生长线”。爆炸狗咖啡工作日和周末的营业额最大差距能有七八倍。为了保证出炉面包的质量,要提前48小时预约,工作日可能只会随机出某一款面包,到了周末才会全线上架,没预约的游客能不能买到、能买到哪款,都随缘。有意思的是,这种稀缺性也会成为卖点,有的游客还特地来碰碰运气。

钱波则表示,埠头镇紧邻金华磐安,种植了5000多亩白术、贝母、元胡等浙八味中药材,店里正在开发和中药材结合的养生面包品类,打算做出几款“标志性面包”。

“短期来看,窑炉面包的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这个业态的复制性太强了,必须往更深的环节去做,比如产业链的深加工,比如类似窑烤面包节这样的活动。”清菡认为,最开始,村庄需要的是面包吸引大家来“打卡”,但往深处走,谁能成为被更多人“取经”的窑炉面包村、打出辨识度,谁才是真正“卷”赢了。

e la vita门店。记者 祝梅 摄

乡村的发展,始终需要多元路径、产业支撑、人才回流。乡村的未来,不止一块面包,但有些改变,就是从一块面包、一方柴火、一群愿意尝试的人开始的。

窑炉面包能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入口,没人能断言。但只要它连接着土地、传得开香气、留得住人,那就不是一阵风,很可能是一条路。

窑炉柴火未熄,面包还在发酵,故事也还在继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