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丨布冬霞:与鹿为伴 守望传承
布冬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森林里的鹿妈妈”。她熟练掌握驯养繁育技艺,熟知母鹿的产崽期、打茸期以及怎样栓小鹿,熟练掌握鹿的脱膏和鹿奶的制作使用、鹿产品加工、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技艺,为鄂温克驯鹿习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初春的根河,像翻开了一本刚刚苏醒的童话书,绵延起伏的山峦间冬日残雪渐渐消融,潺潺流淌的不冻河波光潋滟,在暖阳轻抚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走进布冬霞的驯鹿放养点,撮罗子映入眼帘,驯鹿在林间悠然踱步,仿佛也在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晨曦照亮大地,布冬霞简单洗漱后,装好豆饼,缓缓走进鹿群。看见布冬霞手中的美食,原本散漫的驯鹿瞬间打起了精神,迈着有力的步伐凑了过来,惬意的享受被投喂的每一刻。眼下,即将进入驯鹿产仔期,布冬霞比以往更为忙碌和谨慎,一天里大多数的时间都要穿梭在鹿群中,仔细观察每一头待产驯鹿的状态。

在鄂温克族的文化里,驯鹿是生活的支柱,更是文化的灵魂。它们不仅帮助鄂温克族在山林中迁徙、狩猎,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鄂温克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布冬霞深知这份文化的厚重,她将守护驯鹿文化视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布冬霞的驯鹿放养点饲养着三十多头驯鹿,每一头都有独特的名字,她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熟悉它们每一个细微的习性。

看到受伤的母鹿,布冬霞满眼心疼,她通过电话咨询兽医,并在兽医的指导和丈夫的帮助下,为受伤母鹿注射药物。过程中,两人配合的十分娴熟,这是他们多年来饲养驯鹿积累下的经验。今年是他们结婚的第三十年,一路走来,他们始终与驯鹿为伴,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为彼此遮风挡雨,走过四季更迭。
除了悉心照料驯鹿,布冬霞还致力于传承鄂温克驯鹿习俗文化。随着敖鲁古雅的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希望近距离接触驯鹿,感受这独特的民族文化,布冬霞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于2008年率先开办了驯鹿放养点民俗家庭游,让敖鲁古雅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加热闹非凡。布冬霞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她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家庭、根河文旅推荐官等荣誉,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她所传承的鄂温克驯鹿文化的高度赞誉。
布冬霞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我和丈夫已经把养鹿做为一项事业发展了。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驯鹿习俗。同时,也希望让更多的鄂温克族孩子们了解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保护下去。”

“今年3月份,布冬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驯鹿习俗传承人,根河市将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深入开展非遗普查项目申报、传承人培训,传习展示场所建设等工作。开发文创产品,培育特色非遗文创,完善敖鲁古雅文创商品等业态,打造敖鲁古雅品牌旅游商品。目前,根河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自治区级15项,呼伦贝尔市级20项,根河市级23项。”根河市文化馆副馆长袁磊对记者说道。
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布冬霞的责任更重了,现如今,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饲养驯鹿发展旅游产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布冬霞满心欢喜。她常感慨“祖祖辈辈都在和驯鹿为伴,总怕它断了传承。现在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干,心里踏实多了”!
这位质朴而坚韧的鄂温克族女性,以对驯鹿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在根河市的山林间,守护着鄂温克驯鹿文化的火种。她不仅是驯鹿的守护者,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鄂温克驯鹿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正以崭新的姿态,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来源:根河市融媒体中心
美编:刘坤
主编:王亚男 监审:李金田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都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