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核磁“正常”却日抽9次!精准微创手术终结11年癫痫噩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09:54:00    

凌晨的哭喊、四肢的抽搐、脚底如蚁爬的麻木感……12岁的琳琳(化名)从不满1岁起就被这样的噩梦缠绕。每晚入睡后突发的惊恐哭喊与剧烈抽动,让她和父母十一年未曾安眠。最严重时,她月发作高达90余次,日均发作5-9次。辗转广州、北京多家医院,尝试8种抗癫痫药物均告失败,而所有医院的颅脑核磁共振(MRI)报告却显示“完全正常”。“核磁看不出问题就不能手术”的结论,几乎掐灭了这个家庭的最后希望。

残酷现实:三成癫痫患者深陷治疗困境

隐匿病灶成医学盲区

癫痫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患病率约4‰-7‰,患者总数近900万,同时每年新发病例高达40万-60万。我国有将近640万活动性癫痫患者,其中约三分之一(200万)的患者是可能需要进行外科干预的。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陈志勇指出,癫痫的本质是大脑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可由脑内结构异常(如海马硬化、脑皮层发育不良、脑外伤和肿瘤等)、遗传、感染、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引发。尽管约70%患者通过抗发作药物可有效控制发作,但剩余30%属于药物难治性癫痫——琳琳正是其中典型。更严峻的是,她所患的岛叶癫痫中约60%在常规核磁检查中呈阴性。岛叶深藏于大脑外侧裂的深处,表面被额叶、颞叶、顶叶等脑组织覆盖,常规检查手段往往难以捕捉。“这类患者常被误诊为精神疾病”,陈志勇强调,“当患者应用正确选择且能耐受的两种抗发作药(单药或联合用药),仍未能达到持续无发作,就需考虑手术干预可能。”

准“锁岛”:192个微电极编织监测网

电生理技术破译隐匿密码

面对琳琳复杂的病情,医院癫痫术前评估组组长王晓从细微症状中捕捉到关键线索。第一次面诊时,孩子家长描述的发作表现就达6种之多!经过梳理,孩子2岁前发作症状多样,头皮脑电图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全面性异常放电”。2岁后发作症状逐渐固定为3种,家属提供的发作录像看上去像是额叶发作,但外院多次头皮脑电图结果提示颞叶放电明显。“孩子描述有时发作为“右脚底或双脚底抽”,需要家属一整夜按脚才能入睡,但同步脑电图记录却报告“未见异常”,一度被认为不是癫痫发作!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视频脑电图监测期间,王晓发现这种“‘脚底抽”并非运动症状,实为躯体感觉症状,而家属描述的“大发作”实为孩子睡眠中突然醒后约20-40秒突发惊恐哭喊和过度运动。王晓解释道,这种特殊的麻木感最常起源于岛叶后小叶,延迟出现的不协调性过度运动提示可能向额叶传导,考虑致痫区位于左侧岛叶可能性大。王晓采用“症状-脑电-影像融合”分析法,将致痫核心假设锁定在左侧岛叶并设计电极方案,通过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技术,将13根电极(192个微电极点)如探针般植入大脑深部可疑区域,进一步明确致痫区、勾画致痫边界并进行鉴别诊断。

“磁共振阴性患者需通过症状细节重建致痫网络”,王晓在采访中坦言。电极植入后,团队发现琳琳的异常放电集中在左侧岛后小叶,且具有独特规律:间歇期呈不规则放电,发作期则突变为高频快节律。更重要的是,当电极刺激左侧岛后小叶特定区域时,成功诱发出与琳琳日常完全相同的脚底麻木症状——这也成为锁定“隐形元凶”的直接证据。

创“拆弹”:机器人巧避血管丛林

精准消融终结十一年噩梦

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世勇主导关键手术操作。团队采用机器人辅助系统,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基础上规划出13条精准路径。“术前重建避开了所有重要血管,机械臂定位精度达0.1毫米”,王世勇手持仅0.8毫米直径的电极解释道。通过颅骨上13个2毫米的微孔,192个微电极点精准被植入预定坐标。

术后回到病房行SEEG长程监测发作期,最终位于左侧岛后小叶的25个微电极点被确认为发作起始区。王世勇团队在患者清醒状态下、病房床旁对这25个电极点精准实施SEEG引导下射频毁损术,全程无开颅、无出血,治疗结束后拔除电极,创口仅如针尖大小。治疗当晚,折磨琳琳十一年的癫痫发作戛然而止。“孩子终于能睡安稳觉了!”术后首夜,陪伴女儿多年的母亲第一次在病房安然入眠。更令人惊叹的是,琳琳术后三天即出院,头皮上几乎不留痕迹。

暨大附一院此次多学科协作的成功实践,为核磁阴性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提供了新范式。陈志勇在采访中特别呼吁:“癫痫绝非不治之症。这类患者常因‘核磁正常’被延误手术时机,实际上通过症状细节分析、电生理监测与微创技术结合,有望实现根治。”目前该院已开通癫痫诊疗绿色通道,其团队每年完成数十例同类手术,让更多“琳琳”告别漫漫长夜,重获生命曙光。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张灿城

相关文章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