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流传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山东##枣庄##枣庄身边事##枣庄山亭区#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山亭得名的传说
1. 飞云台与古亭之说
据明万历《滕县志》记载,山亭区因“高山前,於菟城后”的飞云台上曾建有一座亭子而得名。此亭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谷於菟(於菟丞相)所筑,后毁于明朝以前。飞云台为军事瞭望台,唐代曾在其上建玉皇庙,庙前有造型独特的亭台,后因战乱损毁。
2. “三停”迁村之说
山亭村得名另有一说源自汉朝刘、张两家族迁居的“三停”经历:一停坞土山,二停南大洼,三停结义庙,最终以“三停”谐音定名“山亭”,反映选址的艰辛与智慧。
二、伏羲与女娲创世传说
伏里村相传为伏羲故里,传说伏羲与女娲在此繁衍人类:
洪水遗存与兄妹成婚:上古洪水后,伏羲女娲遵天意滚石臼验证婚配,石臼与底座完美契合,二人结为夫妻,开创华夏文明。伏羲在此发明渔网、八卦,并奠定彩陶文化。
考古佐证:1992年伏里村发掘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证实当地制陶史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与伏羲传说呼应。
三、於菟城与斗谷於菟的军事传奇
楚齐争霸的军事要塞
於菟城遗址位于山亭村南,据《滕县志》记载,此城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谷於菟所建,用于抵御齐国。城名“於菟”源自楚语“虎”,象征威猛,或为纪念斗谷於菟的功绩。其遗址现存高台,曾为古代贸易枢纽。
郡县制雏形
该城被视为楚国早期郡县制的试点,兼具军事与行政功能,对后世地方治理制度影响深远。
四、甩铁花:千年民间焰火技艺
起源与技艺
山亭区欧峪村传承的“甩铁花”可追溯至唐代,表演时将铁块与木炭装入铁笼,高温熔融后甩动形成铁水飞溅的“火雨流星”,象征祈福丰收。此技艺需多人协作,温度达800℃以上,现存传人闫宗海等人仍坚持传承。
濒危与复兴
因现代烟花普及,甩铁花一度濒临失传,近年通过旅游表演重现生机,成为山亭民俗文化名片。
五、龙床水库与刘秀避难传说
光武帝的“龙床”奇遇
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北庄镇,人马困乏时战马刨出清泉(今光武泉),后又藏身悬崖石棚(今龙床石床),借助大雾脱险。刘秀称帝后,此地得名“龙床”,水库景区因此附会传奇色彩。
六、抱犊崮的仙缘传说
王老汉抱犊成仙
抱犊崮主峰形似富士山,古称“楼山”。传说一王老汉抱幼犊登山耕种,后得道成仙,崮顶留有良田与奇花异草,故得名“抱犊崮”。
七、龟山寨与伏羲祠的祭祀文化
伏羲祠庙会
龟山寨现存伏羲祠遗址,始建于唐大足二年,农历正月十六庙会延续千年,融合祭祀、商贸与民间游艺(如高跷、旱船)。祠内《历代帝王图》碑记载伏羲功绩,体现当地对人文始祖的崇敬。
八、伏里土陶:活态传承的史前技艺
伏羲与土陶起源
伏里村土陶技艺传为伏羲所创,器型保留新石器时代特征,如三足鼎、汉纹罐等。非遗传承人甘言地沿用古法(手工制坯、土窑烧制),作品兼具祭祀、赏玩与实用功能,远销30余国,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山亭区的传说与历史故事,既包含上古创世神话(伏羲女娲)、军事争霸史诗(於菟城),亦涵盖民俗技艺(甩铁花、土陶)与自然景观附会(龙床、抱犊崮),展现了鲁南文化的多元性与延续性。
这些传说不仅依托文献与考古实证,更通过非遗传承与节庆活动活态存续,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